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尽责是种长寿特质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  娟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讲师   张玉静

本报记者  严立新

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尤以生活习惯方面的居多。而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韩布新研究员在《写给中国人的健康百岁书-健康长寿专家共识》中介绍,心理因素如尽责性、控制感、主观幸福感等与长寿有关,其中,尽责性是影响最大的人格特质,即尽责的老人更长寿。

责任心是“大五人格”之一

“尽责性”一词出自心理学中的大五人格理论,该理论将人格特质大致分为五类,包括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解释说,尽责性通俗讲就是责任心,有点像我们常说的“靠谱”。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讲师张玉静介绍,在大五人格测试量表中,尽责性的定义特点是有组织性、做事彻底、有责任感、有能力、有秩序、能自律、深思熟虑,生活中常表现为有明确目标、擅长做规划、做事井井有条、值得信赖、能兑现承诺按时完成任务,且个人物品整洁干净等。

李娟补充说,有尽责性特质的老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己负责,他们更注重自己的饮食起居和身心健康情况,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老化;对家庭负责,他们对身边人特别是家人关怀备至,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张罗家人的一日三餐、帮忙照顾孙辈等;对社会负责,仍有余力的老人会选择做志愿者,为更多人服务以回馈社会,一些专业技术型老人更倾向于返聘上岗,做到老有所为。

尽责何以疗愈身心

最早将尽责性与寿命联系起来的,是始于1921年的特曼资优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领导团队,对1528名11岁左右的儿童进行了长达80年的追踪,以探究天赋优异儿童长大成人的过程和特征。其结果发现,具有尽责性的儿童相对更长寿。由于人格特质很难改变,所以也可以说,尽责老人长寿的可能性更高。张玉静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尽责”特性能给老人身心带来多重好处。

注重健康生活方式。李娟表示,对自己负责的老人大多有着更自律的生活习惯,比如,坚持规律运动、主动控制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参与社会活动等。具有尽责性的人做事倾向于降低风险,因此很少冒险,吸烟、嗜酒、暴饮暴食、开车不系安全带等都会避免。他们更乐于听从有益身心健康的建议,在配合医生方面依从性高,会严格遵医嘱等。

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尽责性高的人考虑事情更全面,并会提前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有助减缓心理压力;为家庭和社会所做的付出,能满足老人对爱和归属感的基本需求,使他们获得被需要、被满足、被尊重等更高层次的情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能在专业领域为社会做贡献的老人,心理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更加强烈。

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一般情况下,尽责性高的老人年轻时能力就比较强,更具社会竞争力。这能给他们积攒下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在晚年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不易陷入生活困境。

自我疗愈能力更强。尽责的老人善于反思,他们会思考,怎样能让生活过得更好、怎样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等,从而让自己更好地生活下去。相反,尽责性低的人情绪调节能力差,会面临各种适应性难题,以致生活变得更不稳定、充满压力。

源于遗传,提升于后天

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根源于先天、成形于童年,尽责性也不例外。张玉静说,人格特质的塑造受到幼年时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环境影响,其中又以家庭的作用最为重要。比如,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可以培养他们为自己负责的性格;父母在孩子面前多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孩子也就会有样学样。

尽管性格特质较难改变,但受到后天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却可以有所改善,即便进入老年也仍有可能。李娟说,性格外向的老人社会联络较多,如果他们在社交中渐渐形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就可能生出更强的责任感,并将其发挥在家庭事务中;曾经从事的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人的尽责性,比如,曾在工会工作的老人就会比其他老人有着更强的责任感。相对来说,工作的专业性越强,年老后的尽责性也就越高。

提升尽责性,未必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只需在特定方面有所改善,即可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有益影响。张玉静建议,老年人可以先从自己比较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比如,重视家庭的老人主动帮子女承担一些责任,多投入一些精力;喜欢参加社会活动的老人主动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争取在志愿者岗位上获得自我成就感。李娟则建议,子女应允许老人在家中适度承担一部分责任、管理一摊事,即便只是给孩子讲讲睡前故事也可以;亲人朋友可主动帮助老人拓宽社交圈子,鼓励他们走出家门,或创造机会让老人发挥其专业特长等。

尽责也需适度

尽责性强的人善于付出,这是他们获得心理满足感的重要缘由,但“尽责”过度也可能给老人带来难以承受的重负。张玉静说,因为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或社会工作,老人可能会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老人过度的关心有时也会导致误解,使其产生挫败感,可谓身心受损。

李娟强调,要把握好“尽责”的度,首先是摆正出发点。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永远都是自己,所以应先对自己尽责,之后才能谈到对他人、对社会尽责。若老人承担部分责任后,明显感觉精力不济、睡眠不足、负面情绪增多,就应适当放手一些事或改做难度较小的事,尽可能多腾出时间休息。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人,至少应把一半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用于维护或改善个人身心健康,而非全身心照顾他人。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对他人尽责、对社会尽责,才能为健康加分,享有幸福长久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