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追踪疫情也要保护好隐私

本报特约评论员  廖保平

1月4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01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潘绪宏表示,近期有个别违法人员编造传播谣言、侵犯公民隐私,警方给予了严肃处理。据介绍,某航空安保公司员工在工作期间,将用于筛查密接人员工作的患者初步流调报告,私自拍摄并发至微信群内,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同事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手机号码等隐私泄露,该员工后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应该说,北京警方的这一做法,为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被新冠疫情笼罩的时下,几乎每次出现感染者,就会伴随着患者个人信息的泄露,仅最近一两个月,北京、成都、大连等地皆有发生。比如,辽宁沈阳市去年12月报告的一例阳性患者,其个人及家人的手机号、住址等信息很快出现在网络被广泛传播。据亲属称,患者接到上百个骚扰电话和短信恶语攻击,导致精神处于完全崩溃状态,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全民防控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每位公民都有义务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用于追踪病毒传播路径。但接受相关部门流调,报告个人行程信息等,不等于要将自己置身于公众视线之下,承受无关人员的指指点点,因为感染病毒并非个人所愿,不幸成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也非故意为之。一个无论在法律或道德层面都不存在过错的人,就不该被苛责。

防控疫情重要,个人隐私同样重要,因此相关行事都应放在法律框架之内,不可用一头压一头。或许,泄露患者隐私的工作人员只是为了提醒亲朋注意,本无指责患者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行为既违背了职业道德,更涉嫌触犯法律,就算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追究泄露者的责任,以起到警示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个人信息获取越来越简便,这虽然有助于社会管理以及疫情防控,但也会为信息泄露大开方便之门。发到亲友群的一张照片,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全网;略懂些网上“追踪”技能的人,只要追着社交帐号顺藤摸瓜,就能翻出部分个人信息。如何用好信息化和大数据这柄双刃剑,考验着每一个人的道德和操守。

疫情退去还需时日,未来我们仍将面临诸多病例追踪问题。为防止隐私泄露,我们既需要从立法角度,严格个人信息的保护机制,加大泄露者的法律责任,同时也需要公众客观、理性对待每一名感染者。谁能保证,今天的别人不会成为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