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天津医科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晚年孤独对女性伤害大

受访专家: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学系副教授  于  斌

本报记者  石筱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的孤独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近日,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学系副教授于斌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年龄与衰老》上发表的新研究提出,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独,这一问题除了影响心理健康,还是导致老年女性出现活动能力障碍的因素之一。

该研究共涉及5154名50岁以上老年人。2011年,研究人员首次测定了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情况,结果显示,有20.7%的男性、28.3%的女性感到孤独,但孤独的客观测量数据显示,男性与女性在社会隔离方面并无显著差异。4年后,研究人员再次测试后发现,女性孤独感比例仍然高于男性,且女性的社会隔离情况明显高于男性。同时,研究者还分两次评估了参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做家务、做饭、购物、骑车或驾车、处理个人事务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结果显示,相较男性,客观孤独水平较高的女性出现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的比例明显更高。

在人们印象中,相比男性,老年女性常常出现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如广场舞、各种闺蜜团,孤独感为何却更高?于斌表示,这种常见现象与本次调查结果并不相悖。社会隔离是客观的孤独指标,用来评价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包括婚姻状态、与子女联系频率、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组织情况及居住情况。而孤独感是主观感受,主要指老年人对于人际交往中数量与质量的主观感受,它会受到人际关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因素。

婚姻状态。女性寿命一般较男性长,女性丧偶、独居的情况相对较多,社会孤立状态比男性更强。

社交需求。相比男性,女性天生喜欢社交,且对社会关系需求也更多,这意味着,社会关系对女性更重要,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更大。

表达诉求。情绪表达存在先天的性别差异。女性更喜欢表达情绪,也更容易形成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文化因素。受到传统家庭文化和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很多农村女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家务,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步入老年后,往往缺乏情感交流的伙伴与对象。

要减轻老年女性的孤独感,于斌建议,应从以下方面积极努力。

老人自己在思想上要积极主动,不能只围着家庭小圈子转。研究表明,经常与朋友、邻居等非亲属交往的老年女性孤独水平更低。所以老人要走出家庭,多与老朋友联络,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通过爱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以良好、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晚年的社会生活中。

子女要懂得倾听老人的心声。对于独居或丧偶的老年女性,研究显示,重新寻得伴侣可以显著降低她们的孤独感。因此,子女要支持母亲的选择,尊重老人重获夫妻温暖的权利。还要经常与母亲见面或视频通话,给予她情感支持,帮其理解、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增加她的社会交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