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北医三院救了小叶的命

本报特约记者  仰东萍

贵州遵义的小叶(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29岁的生日会是在求医中度过。在接连三次化疗之后,刚刚过完生日的小叶又要躺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手术台上,经历一场18个小时惊心动魄的生死劫。

这场从2020年11月26日上午9点开始的手术,一直持续到27日凌晨3点多才结束。骨科主任医师韦峰和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国良、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昌明、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李磊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奋战18个小时,从小叶体内完整取下一个涉及脊柱四个节段、胸腰椎和肾静脉的巨大恶性肿瘤。

骨头被肿瘤“吃掉”了

小叶性格开朗阳光,说起话来带着南方姑娘特有的温婉,特别招人喜欢。2020年3月生完孩子,小叶总感觉腰特别沉,偶尔还会疼。她以为这是产后妈妈的通病,休息一段时间就能缓解。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觉得大腿发麻,休息后也无法缓解,于是到遵义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就诊。影像报告和穿刺活检结果出来,小叶和家人吓了一跳——脊柱上长了个大肿瘤,且是恶性程度很高的间叶性软骨肉瘤!从医院回到家,不到半岁的孩子张开小手伸向妈妈时,小叶强忍住泪水,抱起孩子。

间叶性软骨肉瘤具有高度恶性的特点,好发部位大多在四肢或上下颌骨,长在脊柱的很少。由于其影像学特征和普通型软骨肉瘤相似,所以很难鉴别。它们的共同表现是呈大片骨性破坏区域,同时伴有点状或环状钙化,骨头被逐渐侵蚀,看起来就像逐渐被“吃掉”一样。

肿瘤大,又在脊柱上,病情远比想象中严重,当地医院做不了这种手术。夫妻俩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父母,踏上北上求医之路。

“我们一起试试吧!”

经当地医生介绍,小叶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北京就医。她先在一家医院做了三个疗程的化疗,虽然症状有所减轻,肿瘤却没能缩小,且影像学显示左肾静脉内癌栓(癌细胞聚集成团,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影响凝血功能,形成主要由癌细胞组成的血栓)已经形成,癌细胞还在继续侵害身体,手术治疗迫在眉睫。

2020年11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专家诊室内,韦峰接过小叶的检查结果、治疗结果和影像资料。此时的小叶身体已虚弱了很多,但眼睛还是亮亮的。在她小心翼翼又充满希望的目光注视下,韦峰结合病历,经仔细问诊、鉴别、研究,决定收其入院进一步治疗。

“我们一起试试吧!”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给了小叶莫大的鼓舞。

脊柱肿瘤是医学界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长久以来都被称为手术禁区,因为摘除肿瘤时如果一不小心伤及包绕在上面的重要脊髓、神经和血管,患者就面临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的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脊柱肿瘤的治疗,除了骨科,经常需要多科配合。为了小叶的手术,韦峰经常通过微信、电话与相关科室医生讨论,时常端着笔记本电脑,带着影像学检查结果,去对方病房一起研究。介入血管外科、肿瘤科等医生的办公室,韦峰跑得轻车熟路。

“这次手术,除了我们介入科,还得找国良他们泌尿外科,左肾静脉内有癌栓呢。”老搭档、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昌明指着片子说。他口中的“国良”是泌尿外科专家王国良大夫。“是的,我已经和国良,以及普外科的李磊都仔细研究过了,咱们四个都得上……”韦峰接过话。

11月23日上午10点,骨科示教室内,一场针对小叶病情的大讨论正在进行,骨科主任李危石、副主任田耘,脊柱专家孙宇等悉数到场。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综述,结合与相关科室专家讨论的结果,韦峰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案,专家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手术策略的关键点在于肿瘤的彻底整块切除。”  

“该患者的手术是一个多科合作的系统工程,术前不仅骨科,其他相关科室专家也要做好充分的沟通和准备,术中注意保护患者血管。”

“从手术分期看,多科上台共同完成可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术后恢复十分有利。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风险高,术前务必做好准备。”

“患者术后送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观察,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从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到其他科室的衔接、手术医生的安排、麻醉医生的配合、器械及3D假体的准备等,专家们都逐一进行了认真研讨,并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

18小时的手术接力

经过近一个月准备,小叶的手术确定于2020年11月26日进行。从手术前一周开始,骨科住院总医师王奔就天天和血库联系,确认所需要的血是否已准备妥当;手术前一天,介入血管外科韩金涛医生为患者实行了介入下肿瘤节段血管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

正式手术那天,几位医生严阵以待,按照既定方案分三期为小叶手术。一期是后路,由骨科韦峰负责从后面将肿瘤剥离开:显露T7-L5,剥离椎旁肌、横突;植入T8、9、10和L3、4、5双侧椎弓根螺钉;切除双侧T11、12肋骨,双侧剥离腰大肌、胸膜,结扎所有方便结扎的节段血管;切除T11、12全部附件,显露硬膜……安装连接棒和横向连接,放置引流,关闭伤口。

二期为正前方入路,由普通外科李磊、泌尿外科王国良、介入血管外科王昌明和骨科韦峰依次进行,负责将从T11到L2整整四个节段的脊柱,连同受累的左肾完整切除。期间,四位医生的操作要衔接得无比顺畅才行。与此同时,缺损的脊柱必须补上,3D打印技术上场。

三期手术仍为后路,由骨科韦峰从后路打开原手术切口,将为小叶定制的3D打印假体稳稳植入,补足脊柱缺损,给患者提供坚强的支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教授是世界首位将自行设计和研制的3D打印钛金属人工椎体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并获得成功的医学专家。作为刘忠军教授团队一员,韦峰在3D打印应用上也有建树,此次手术中,他就采用了自己获奖的“桁架结构新型3D打印内固定系统的创新与转化项目”技术。

18个小时后,当看到韦峰用大大的手掌,将取出的长约13厘米、宽约12厘米大的完整肿瘤放入银色器皿,在场人员如释重负,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早已准备好的危重医学科医护随即将小叶从手术室接到了危重医学科继续观察治疗。

11月27日早上,ICU病房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韦峰与值班大夫交流后轻轻松了口气:“小叶熬过来了。”

12月10日下午2点,午后的阳光洒进病房,小叶安静躺在床上,老公陪在床边。虽然头发被剃光,但小叶闪着光的眼睛和洋溢着笑意的脸,怎么也难以让人将她与一名大手术后不到两周的患者联系起来。从ICU到骨科病房,再转到康复病房,小叶开始在老公的搀扶下,慢慢行走。看到她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查房的医生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韦峰说,小叶详细的手术方案得益于北医三院脊柱肿瘤的多学科合作群。从手术方案的最终确定,到患者的后续治疗工作,都由这个40多人的多学科工作群负责。“这是一个讨论群,也是希望群里的年轻医生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氛围,钻研精神和工作方法都需要传承。”

信任是战胜病魔的关键

谈到为什么敢接小叶这种大型疑难手术,“勇气”一词被韦峰频频提到。这份勇气来源于医者的责任,来源于患者的性命相托,也来源于兄弟科室间的那份相濡以沫。“一切要以救助患者为出发点”,这是韦峰与兄弟科室专家达成的共识。

这份医医信任,令韦峰感动。这次手术中,同台的李磊大夫做完普外部分没有离开,一直等到十余小时后骨科手术完成,提出让韦峰先下台休息,自己负责最后的缝合。凌晨,术后,当李磊迈出手术间,经过麻醉恢复室时,毫不意外地看到了韦峰的身影:“我就知道,手术没完,你不会走……”

这份医患信任,令韦峰动容。每次与患者小叶及家人沟通,韦峰都力求客观、简短、通俗。而小叶和家人的反馈就是认真倾听,坚定且充满信任,“我们相信医生的专业,医生是为了我们好,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

术后,小叶要出院了,韦峰来到病床旁,递过一张A4纸,上面是他手写的出院医嘱:出院要注意什么,何时要看哪个科的哪个大夫,甚至还贴心标上了大夫的出诊时间。

“到时候拿着这张纸过来,大夫会给你加号的……”这是韦峰多年的习惯,每位脊椎肿瘤患者术后出院时,除了病历中的正常电子医嘱,还会收到他的一份手写医嘱。面对患者的信任,这就是韦峰的回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