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老年科,看好病暖人心

本报记者 李 爽

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疾病,且疾病之间相互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亟需建设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诊疗科室。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12月发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提出,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一站式服务。当前,老年医学科建设得如何?老年人就医更方便了吗?为了解这一情况,本报记者近日探访了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老年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室。

一站式诊疗服务

12月9日上午,《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随该科副主任康琳出诊。一位89岁的老人被女儿推进诊室,手捂着胸口,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着什么。女儿连忙跟大夫解释:“我妈脑梗过5次,最近一直说胸痛、头疼,不知道是不是心脑血管的问题。”康琳仔细翻阅老人的病历后问道:“老人以前是不是得过带状疱疹?”看到患者女儿点头,她起身走到患者身前,在家属帮助下撩开患者后背的衣服,发现大量新发的红疹。“与心脑无关,是带状疱疹又犯了。”康琳一边解释,一边开药,嘱咐患者补充肠内营养粉剂,提高免疫力。她告诉记者:“这样的老人很多,身上到处疼,却说不清是什么毛病。在老年科,我们会综合判断,帮他找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难以确诊的患者,便会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请其他科室的医生参与会诊,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康琳说,在老年科,团队协作是常态,一般至少包括老年科、营养科、康复科、护理团队、心理科、药剂科等多学科。

除了诊断疾病,不少患者拿着写满药名和使用剂量的纸来开药。1月12日下午两点,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文简称北医三院)老年内科。很多老人在此候诊,或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之前看病要来回跑好几个科室,有时候都不知道到底该去哪个科室。”刚从诊室出来的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是别人推荐我来老年科的,挺好,以后再也不用到处跑了!”

记者在北医三院跟诊时,一位老人将满满一袋药盒倒在桌子上,请老年内科副主任张帆帮忙开药。张帆谨慎地询问并核实了老人的用药种类和剂量,指着药盒告诉老人:“这俩药不能一起吃,更不能这么大剂量,对身体不好。我给您整体调整一下啊。”她一边开药,一边叮嘱老人“要减药减剂量”。

两次跟诊后,记者认为,老年科提供的一站式诊疗服务,确实大大方便了老年患者就诊,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慢条斯理地叮嘱

在其他科室,看病就像打仗,这对体力和各种功能都在衰退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难处”之一。有些老人甚至因为难以承受看病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体力不支、难以跟医生顺畅沟通等问题,选择不去就医。而在老年科,患者纷纷表示被“温柔相待”。

“慢”是老年科大夫的必修课之一。在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记者看到,一位独自就诊的老人起初十分焦虑,情绪不好。但在康琳非常耐心地指导和安抚下,愁容慢慢消散,开始用笔记录医生的各项叮嘱。除了慢,老年科大夫还想方设法让老人听得明白。一位56岁的患者一进诊室便问:“医生,我按您说的,一直在吃主食,每天一个烧饼,但怎么还在瘦啊?”康琳解释道,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基础燃料”,在此基础上还得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身体才能运作好。用形象的比喻帮老年人理解一个问题,是老年科医生的工作常态。

让患者暖心的除了医生的耐心,还有贴心的就诊服务。比如,针对无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健康宝的老年人,北京老年医院在门诊部门口设置了流调自助区,只需刷一下身份证或社保卡,或请志愿者协助填表,就可完成流调。门诊楼里,各处的标识字都很大,收费处还有专门的轮椅通道;取药处旁边设有“用药咨询”处,方便老人询问用药事宜。在北医三院,一层服务中心和各诊区还备有针线包、老花镜、纸笔、轮椅等设施,帮老人及时解决问题,还有老年人优先和专用窗口,减少他们的排队时长。

住进来就不想走

老年科也拥有自己的病房,不同医院有自己的住院标准。张帆介绍,在北医三院,老年科患者入住病房前,需要自己和家属共同完成各种量表,进行组建式老年综合评估。除了解其疾病史外,还要从功能状态(如吞咽、走路、记忆力)预估疾病的发展,再予以治疗干预。

由于疫情原因,记者无法进入病房探访。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二病区护士长陈敏芝便带记者进入一间没人住的病房参观。如果不是看到护士站,很难想象在医院里藏了这样一个“特殊病区”。整个楼层没有一点消毒水的味道,每扇窗户都能看到外面的绿树;进入病房后,首先看到的是床前的电视和床头的画,画后面“别有洞天”,藏着很多医疗设备。护士长介绍,这些设计可减轻老人的紧张感;在床边、地上、卫生间马桶扶手、淋浴间座椅旁都有紧急呼救键,以便紧急情况下老人呼救。

在北京老年医院,病房里的床单都是小碎花款,整个病房采用粉色、绿色等鲜亮颜色;朝向也有讲究,让患者不下床也能沐浴阳光。走廊铺有装饰的绿草,置身其中仿佛就是在户外散步。病房还配有自动洗澡机、远程探视等智能设施,随约随用。

住进病房的患者常因环境好、护理专业而不想走,或因家中无人照顾而不敢走。“其实这些老人的心理可以理解。”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主任朱平说:“要想改善病床流转问题,除把握好入院指征外,还需加强老人出院后的‘后端’服务,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这需要医疗中心、社区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及家属掌握足够的老年照护知识,还要建立医疗网路联系,使病人住院时、回家后都得到同质化的照护,有利于床位周转。”

医护人员也有烦心事

相比一般医生,老年科医生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大内科医生,还要熟知心脏病、消化病、呼吸病等多系统疾病的诊疗,同时需要时常关注各领域的最新指南,才能针对老人的复杂病情,给出合理的健康指导。老年科医生即使经验丰富,也偶尔“发愁”。比如,很多患者不顾叮嘱自行停药、盲信保健品却不听医嘱,还有医生无法在主管部门规定的30分钟内看完诊。北京老年医院门诊部主任周立霞向记者反映,很多老人都是拿着厚厚的检查报告来就诊,如果是第一次来,医生需要问病史、看片子,做出诊断后还要反复叮嘱老人和家属,30分钟真的不够用。“既要叮嘱好病人,又要控制就诊时间,这对老年科医生来说实在是难事。”

老年科病房的护士每天需交班5次。“每次交班都要面面俱到。”陈敏芝介绍,不仅对服药、液路以及各种管道交待到位,患者的情绪也要提前说明。有些患者健忘、固执、情绪不稳定,需要护士到床边进行详细的交接班。“护士的压力很大,比如疫情期间,只让一个家属来陪床,八九十岁的老人,儿女也五六十岁了,全天陪护体力吃不消,护士有时还要照顾照护者。”陈敏芝看着在病区里不停奔走的护士说:“她们都很年轻,家里也有老人,但基本顾不上,所有心思都在这儿了。”

老年病房的护工均来自第三方公司,在入院照护前要经过1~2个月培训,工作琐碎,几乎24小时无休。他们劳累、辛苦,却容易被质疑、指责。尤其疫情期间,很多护工一个月甚至更久不能离开医院。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流失率很高。北京老年医院护理部主任邓宝凤说:“护工很辛苦,需要被肯定,因此我们将其纳入护理团队管理,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嘉奖,但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