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说话反映身体状况

受访专家: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  顾曰国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秘书长  黄立鹤 

近日,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发文指出,语言能力衰退并不是衰老的必然表现,它能反映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疾病等。所以,大家在关注老年人生活行事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语言能力评估。

语言能力“拐点”值得重视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语言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维度,会随年龄增长出现一定退化,甚至因疾病外伤产生障碍。

学者研究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从60岁开始衰退,70~74岁是重要拐点。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秘书长黄立鹤副教授说,语言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1.生理老化。如声带、脸部肌肉、咽肌、喉肌老化或喉软骨钙化等生理衰老导致老年人说话语音特征改变,出现声音响度下降,说话断续、停延等。2.认知老化,尤其是记忆力和感知能力下降。这类老人对词汇和句子“加工”效率降低,有时难以理解语法复杂的句子;在语言产出中出现词汇提取困难、词汇流畅性降低、句法复杂结构下降、说话赘言冗长等问题。比如:“我我我老伴……她……”“那家超市,我总买东西,我老去,我总去……”等。

反过来,语言能力衰退也会对老年人身心造成较大影响。比如,一些年轻人容易理解的内容,老年人会觉得格外困难,进而产生挫败感,情绪变得消极。与他人沟通不畅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同辈及代际之间的关系等,进一步加速认知老化,形成恶性循环。语言能力还与寿命相关。英国剑桥大学人口研究所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显示,与沉默寡言的老人相比,能言善辩的老人平均寿命要长8.4岁。

语言为身体健康敲警钟

语言特征、语言运用能力等是评估老年人精神状态、感知能力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当老年人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出现异常时,说明身心健康可能出了问题。

话到嘴边想不起,可能是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的语言障碍表现不同。初期最常见的表现是高频性“舌尖现象”,即话到嘴边又想不起;难以理解较为复杂的话;在话语衔接、话题维系和整体连贯等方面表现较差,存在说话冗长和话题骤转等现象。中后期患者会出现与失语症类似的语言退化症状,包括语言空洞、高频出现话语重复、语法错误现象显著增加等。

语调变低沉,警惕抑郁。平时喜欢聊天的老年人,突然变得不爱说话,对身边事物都不感兴趣时,就要警惕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未来的恐惧、交际圈缩减以及长期服药都可能诱发情绪低落。抑郁症老人通常会感觉“脑子转不动了”,不愿意说话,即使说话也会语调低、语速慢。

说话语气变冲,预示代谢紊乱。老年人通常对积极词汇更敏感,如果言谈中发现他经常伴随消极、攻击性语言,预示着精神状态较负面或有阿尔茨海默病征兆。此外,一些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语言特点。例如,血糖升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喜怒无常;甲亢患者各系统功能亢进,可能对外界过分紧张,说话时容易出现暴躁情绪。

“电报式”语言,当心脑卒中。脑卒中患者因脑部受损区域及严重程度不同,表现各有差异,除了肢体运动障碍、情绪异常外,多数患者还会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包括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等,可累及语音、词汇、语义及语用等多个层面。例如,运动性失语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电报式”语言,说话吞吞吐吐;表达时出现语法错误、人称代词错用等情况;说话连贯性较差,容易偏题,理解笑话、隐喻以及遵循指示的能力下降等。

需要提醒的是,语言能力衰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不能单凭某一表现就认定为某种疾病。如果家里老人出现语言能力突然衰退或沟通突然不畅的情况,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和专业机构就诊,从脑部、躯体、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黄立鹤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在做研究期间,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周围人反映老人平时开朗健谈,不像有认知障碍问题。但是,研究人员与老人详细访谈时发现,这位老人说话啰嗦、经常突然转换话题,初步判断有认知障碍,经过专业评估,最终证实老人确实存在认知能力下降问题。

人老也可以话不老

联合国提出的健康老人标准中,语言能力强、擅长与人交流是其中之一。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积极改善老年人的语言能力,对他们的晚年生活有积极影响。

上了年纪后,听说读写不能停。研究表明,老年人普遍在75岁以后才会有显著的认知退化表现,但不少老年人的语言能力并不会随年龄而削弱,加强训练甚至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黄立鹤说,大脑就像肌肉,需要勤加锻炼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即使老了,也要继续听、说、读、写。例如,1.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听广播节目并向他人复述;关注自身听力健康,必要时戴助听器;经常给晚辈讲故事,包括连环画故事、儿童小说或自己的亲身经历等;即使身边没有可以说话唠嗑的老伴儿、老友,常常和自己对话也有一定好处。2.主动阅读书籍或报刊,遇到新兴词汇或不懂的事物,多问多查;晚年也可以学一门外语或方言。有研究发现,即使大脑有明显的阿尔兹海默病病理性特征,也能保持较好的认知能力,除了受不抽烟喝酒、饮食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得益于丰富的阅读量和终身学习的习惯。3.坚持写日记,可以记录愉悦的事,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写作用语越复杂、表达观点越多,认知能力越好。

此外,已出现语言能力衰退或语言障碍的老年人,要先到正规机构检查是否有明确病因,再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例如对脑卒中导致的语言障碍进行呼吸训练、发音训练等。

陪伴、沟通和鼓励,帮助老人保持语言能力。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管控需要,很多养老院都禁止外来人员探访。很多照护者反映,这期间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都有所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与家属的语言沟通、社会互动急剧下降。建议家人尽量多陪伴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说话,并耐心地帮他们回忆人生历程,特别是能够激发老人积极情感的事件,如孩童及青春时期的趣事、优秀工作经历、养育儿女经历等。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跟老年人说话时,会下意识地简化词汇和语法,说话的声音也往往更大、语速更慢、音调更高。说话者的本意可能是想要表达关怀和温暖,但也从侧面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偏见,即认定老年人认知能力已经下降、对正常语言交流感到吃力了。这种带有过分保护意味的语言可能会造成老年人的依赖心理,并降低他们的语言能力,有时甚至会让老年人产生抵触情绪。很多长期居住在护理机构里的老年人具有攻击性,语言上出现突然情绪爆发或缄默,变得不太爱融入到周围环境中,可能就是出于这一原因。因此,除非老年人有明确的语言障碍,否则不需要对他们使用“老年语”。

加强全民科普,尽快完善评估体系。目前,我国愈发重视老年人身心能力方面的评估,但对语言能力评估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两位专家呼吁,应在全民范围内加强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家庭、邻里和社区的作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增强语言敏感性。国外针对老年人语言能力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国内该方面相对匮乏。建议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语言评估指标和认知能力评估维度,对高危老年人群进行临床筛查和病程评估,以便尽早察觉疾病并开展康复治疗。就评估行业而言,要建立行业标准、设立监管机构,营造健康的学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