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自豪感到底从哪来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周 莉

本报记者  石筱璇

2020年1月新冠疫情肆虐,虽然时值春节,但全民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居家隔离;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工人团队也快马加鞭在10天内建成了一座千张床位的医院;工厂口罩产能飙升到日产近亿只……国难之下,全国人民自发支援疫区,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最终换来下半年基本正常的生活。相比国外水深火热的疫情现状,中华儿女深切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有多么自豪。

谈到家国情怀时,“自豪感”常被提及,那到底什么是自豪感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周莉解释,自豪是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超出一般标准从而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一般有两层内涵,一是指自我认知,因自身优势而产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表现为自信和骄傲的态度;二是指对与自己相关事物或群体的认知,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由家庭、团体、社会、国家等集体或文化带来的自豪,体现为自尊、自强、自信、乐观、果敢等。

自豪感是一种比较复杂、高级的情感,其产生受一些因素影响。1.社会比较。这是指人们将自己的成就、信念、态度等与他人做比较,一般而言,自己做得好、更优秀的时候,自豪感更强。2.成长环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人体验自豪感的程度不一样,温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更容易让人产生自豪感;而在条件比较差、负面情绪多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比较容易自卑,影响自豪体验。3.文化价值观。在个人主义比较盛行的文化中,人们更多“以己为傲”;而东亚文化以家庭、集体、国家为重,所以对中国人来说,自豪感更多源于增强社会荣誉与和谐。

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当自豪感充满内心时,它会像“激素”一样刺激人的潜力,引入最佳状态。美国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只要自豪感来自于个人或集体的成功,且不表现为自大,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鼓励人们继续努力,促进个人坚持完成任务,激励对长期目标的追求;还有,真正有自豪感的人会比自卑者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喜爱,他们也会表现出更多亲社会的助人行为。

自豪感可以来源于环境,也可以靠个人去提升,周莉建议从三个方面做起。

避免盲目自信。提升自豪感首先要避免盲目自大。清朝乾隆帝曾称英格兰为“蛮荒之地”,并以大国自居,其实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这种脱离事实、生拉硬套的自负不是真正的自豪。自豪感源于实事求是,不能轻信盲从、无限拔高,应客观地评价自己。

多些正面鼓励。无论是来自他人还是自己,只要感受到“被肯定”,我们的自豪感就会被唤醒。在个人层面,可以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坚定自我,多去肯定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避免他人不客观的评价以减少对自信的打击。组织层面,家庭、学校、企业等单位,多树立优秀、值得学习的榜样,鼓励团队的进步和成绩,也多宣传组织的愿景和贡献,能提升团队的自豪感。

努力提升自己。自豪感还需要脚踏实地,不满足于现状,坚持学习。当经过努力,最终达成目标后,会收获安稳、实在的喜悦,对自己能力有切实的肯定,由衷产生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