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太极拳,从武术到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杨必安

提起太极拳,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焦作温县的陈家沟。温县其实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根据《盐铁论》的记载,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顺便把家传武术也带到了这里。由于这里沟壑交错,地势险要,兵匪经常出没并且骚扰一方,为了自卫,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遂习武成风。

陈王廷作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传人,自幼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学真传,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时,陈王廷曾走镖山东一带,并在扫荡群匪的战斗中赢得了赫赫威名,以至于江湖匪寇无不敬畏他。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并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以太极为根脉,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相生相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创编了“太极拳”。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二人将太极拳由博归约,化繁为简。

直至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陈长兴的首传外姓弟子杨露禅将太极拳发扬光大。杨露禅是河北永年人,学成回乡后便到京城闯荡,在北京传授拳法时,其弟子多为体弱多病、耐不住艰苦的王公贵族,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于是杨露禅便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简单,动作柔和易练。经这样的改编之后,简单且易上手的杨式太极拳很快风靡京城。

此时的太极拳与当初陈王廷所创立的那套太极拳相比,已有所不同。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在无数武学宗师的糅合和改造中,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传承有序、丰富多彩的拳术体系。如今的太极拳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其独特的保健作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全民保健拳术,太极拳其实是武术与养生术的结合。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正是由于太极拳在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太极拳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正式纳入体操运动。这也让太极拳从此能在表演和体育竞赛之中亮相。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长空间,太极拳也因此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推广普及阶段。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太极拳不仅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