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最好的教育是读书行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丁洪然

春节期间,打开电视机,包括春晚在内的几乎所有热门节目,都有各类在线教育广告闪烁其间。事实上,不止电视节目,从街头路边的灯箱到地铁大厦的投屏,在线教育的广告早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化时代,教育似乎有了更多选择,而对于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的父母们来说,亦多了纠结——“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一佳话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所给出的答案,应当值得参考借鉴。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帮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级、找最好的辅导机构、报最好的课外班……因为“什么是最好的”本就存在争议,很多看似理性正确的筹划背后,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或是将自己曾经的梦想加诸孩子身上,或是盲目跟风以大众取向为“好”。由此导向的关于“最好的”追求,很可能因忽略了孩子自身实际情况而失败。在梁启超看来,“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摧残趣味”,也就是说,追求“最好的教育”的起点当在于对孩子个性与兴趣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使得孩子可以“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时常关注孩子是否“所学渐有味”,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与学习中的乐趣,在适当时机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应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如果说“趣味”是教育的起点,那“学”则关系孩子最终能否“成人”。学的目的,不只在于习得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凭此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更在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自我人格完善、与他人和谐、与万物为一体的人。这意味着,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好教育,当是与孩子一同朝着真正“人”的方向努力;这一过程中,读书、行路,经一番风雨磨练是广受认同的教育良方。梁启超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与孩子一同成长进步。

在读书方面,梁启超强调两点:其一“猛火熬”与“慢火炖”循环交替互用;其二,“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勤勉努力以刻苦专研的“猛火熬”,亦要留下消化理解以最终吸收的“慢火炖”,不要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味企图将各种知识猛塞其脑中,而需要“导之以悟性”,培养孩子面对学习的从容态度。梁启超叮嘱次女思庄“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提醒长子思成“分多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在博与精的转换之中,眼界和能力也在无形间提升。

所谓“行路”,意味着要走出书斋,走向广阔天地。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数十年,其间他实地考察和学习各国的思想文化,不断丰富个人见解。或许这样一段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让孩子去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准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梁家先后有7个孩子去国外留学,并最终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回来报效祖国。时值今日,观世界未必要出国门,借助各类工具、选择恰当时机,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亲近自然、观察生活,一同体味大千世界的丰富与美好。

梁启超秉持“处忧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的信念,鼓励孩子始终保持一种节俭、勤奋、上进的精神。在给孩子的信中,他写到“有志气的孩子,总该往吃苦的路上走”,“小挫折正是磨练德性之好机会”。这绝不仅是训导辞令,更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梁启超总结自己一生所做之事——“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但他始终保持“一面失败一面做,不但能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不论得失宠辱,守住初心,不迷失自我,应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功课。▲(本文指导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付长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