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个主方治心衰

益气活血  泻肺利水

受访专家: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韦懿馨,本报实习记者  钟财芬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心衰。根据发生时间和速度,心衰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中医药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临床疗效具有显著优势。本期,《生命时报》特邀专研心衰治疗的84岁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韦懿馨教授,请她分享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的经验和心得。

从医61年来,韦懿馨教授经由临床收治的患者见证了各类疾病的演化,她认为,近30年和前30年的病种及病人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相比以前更为高发,癌症及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如焦虑抑郁等)也比以前多见,而且有年轻化趋势,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我国心衰形势的严峻程度。

“心衰指的是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即心脏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在韦懿馨教授看来,心衰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器官衰竭状态,一般由其他原发的各类心脏病逐渐进展加重,引起心脏无法承受正常的生理性泵血需求,从而导致出现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患者约890万,每年新发约297万。高血压(56.3%)、冠心病(48.3%)是目前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3种基本证型,主要症状均包括气短、喘息、乏力、心悸等,且可兼痰饮(为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韦懿馨教授表示,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提出的心衰治疗原则,与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的理念基本相符,均注重益气活血,其中气阴两虚在益气活血基础上佐以养阴,阳气亏虚则佐以温阳。

韦懿馨教授以益气活血、泻肺利水为法治疗心衰的主方,包括生黄芪(或党参或太子参)、丹参(或赤芍)、葶苈子、车前子等。其中,生黄芪能益元气、扶正固本;丹参能活血化瘀;葶苈子能化痰平喘;车前子能利水消肿。韦懿馨教授说,在这个基础上,兼见气阴两虚者可酌情添加党参、太子参、沙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血虚者可加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等;咳喘较重、痰黄黏稠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水肿则加防己、泽泻、大腹皮、猪苓、冬瓜皮、陈葫芦等;有些重症心衰患者感觉胸中闷热、思凉饮,还可将主方中的丹参改为赤芍,或加牡丹皮、栀子等,等症状有所改善后,再酌情用温阳固本之剂,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衰情况。

韦懿馨教授表示,对证属气虚血瘀、肺气雍塞、水饮停聚的心衰患者,在使用一般西药治疗无法取得较好效果时,佐以该方,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治疗作用,能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基于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适当修改并行剂型改革,制成强心柱,由肛门置入给药,也可收到较好效果。该方由生黄芪、葶苈子、赤芍、猪苓、茯苓、汉防己等组成,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和“防己黄芪汤”一脉相承。据现代药理研究,强心柱可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的综合作用达到治疗效果,丰富和补充了重症心衰的治疗方法。

慢性心衰重在预防,根本措施是在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导致慢性心衰的各种诱发因素。韦懿馨给出了以下建议,这些“良言”对健康人群防病同样适用。

饮食有节。饮食要多种多样,搭配合理,量要合适。烹调应采用多蒸煮、少煎炸的方式,一日三餐要规律进食,吃饭时应细嚼慢咽,少吃或不吃零食,尤其是含高糖高盐的零食,饿了可吃点牛奶、酸奶、水果、坚果等,戒烟酒。风湿性心衰、心源性肝硬化等患者,可能面临肚子胀、有腹水等问题,难以进食,此时也需补充营养。

适当运动。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或体弱者,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疾病康复。运动宜选择有氧运动,包括散步、快走、慢跑、跳舞、打球、健身操、游泳等。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加上抗阻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可增加肌肉量,还有益于降低血糖。中老年人推荐增加平衡能力练习,如单腿站立等。此外,应避免久坐,至少每小时起来活动一次,哪怕是卧床患者,也可以通过举举手、动动腿使身体适当舒展。

规律作息。良好的睡眠可消除疲劳,帮助恢复精力,对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晚上10~11点入睡,早上6~7点起床,睡7小时左右。个别人尤其是老年人,睡5~6个小时就睡不着了,如果白天精神尚好,也不必担心和焦虑,可在午休时适量再睡半小时到1小时。韦懿馨教授提醒,要获得良好的睡眠,应坚持规律生活,保持基本固定的作息时间,坚持适当运动,晚饭不能吃得太晚太饱,打造安静、光线和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若出现睡眠问题,可请医生视情况开方,服些中成药或汤剂调理。心衰患者尤其应避免熬夜。

调节情志。《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若突然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极度悲伤、恼怒、惊恐、思虑、劳倦或精神压力过大,都会损害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发生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血压突然升高、中风、心梗等,都可能与情志剧烈变化有关。因此要学会减压放松,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避免大喜大怒。

韦懿馨教授强调,心衰患者尤需预防感冒。还应适时检测体重,体重突然增加很快,应及时确认是吃得多导致,还是心衰引发的浮肿导致。若为浮肿,及时就医。此外,按时服药,不能凭感觉自行减药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