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胃质分八型,调养讲平衡

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何晓晖,本报记者  施 婕

中国有句俗语叫“十人九胃”,意思是说,十个人当中有九个曾患过胃病,可见胃病在我国属于高发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慢性胃炎发病率30%,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二,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40万人,占全球新发病例总数的42%,居全球首位,其中19~35岁人群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如今,“三分治七分养”的养胃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人仍是不得要领、效果不佳。日常生活中,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养胃”?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教授谈谈他的经验与心得。

脾胃伤则百病生

中医对“脾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脾胃”指整个消化系统,人们常说的“胃口好,身体就好”,主要是指其广义的概念。狭义是指消化系统中的胃和脾(即现代解剖学的胰腺)这两个脏腑。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脾(胰)、肝、胆、小肠、大肠这些器官共同组成,脾胃位于中焦,交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在人体消化功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脾胃是生命动力之源,人体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是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化源充足,气血旺盛。2.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五脏皆禀气于胃,胃气强则五脏俱强,胃气弱则五脏俱弱。3.脾胃为人体正气之本,胃气强则正气强,正气强则百病不生。   

近年来,脾胃疾病持续高发,据何晓晖观察,“消化系统疾病大约占门诊量的40%。”同时,发病人群呈明显年轻化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胃肠道疾病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约占45%~84%,青壮年人群出现胃痛、食欲不振、腹泻的数量也明显增多。

脾胃功能的盛衰,除先天遗传外,受饮食、心态、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在何晓晖看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现代人脾胃免疫力下降、胃脾胃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如酗酒、饱食、爱吃烧烤、贪吃生冷、爱吃夜宵、不吃早餐等。“尤其是儿童和青壮年胃病高发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何晓晖表示,对胃肠损害最常见的饮食坏习惯有:1.爱吃重口味、刺激性食物:随着食材丰富、烹饪手法多样,人们更偏爱辛辣、冷凉、烧烤等重口味食物,这些食物都会刺激和损伤胃肠黏膜。2.严重偏食:爱吃零食、冷饮,不吃主食,或严重偏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在儿童胃病患者中特别常见。3.常年不吃早餐:长时间空腹,胃所分泌的盐酸和消化酶会伤害胃黏膜,引发胃糜烂、胃溃疡等。4.经常吃夜宵:尤其是吃烧烤等难消化的食物后,很快入睡,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炎、食管糜烂。

此外,情志不畅则是目前脾胃疾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学习工作压力过大,很多年轻人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心情得不到放松。何晓晖认为,“脾主思”“思虑伤脾”,思虑过度、心神不宁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胃肠为情绪之镜”,许多胃肠道疾病与情志、心理失调密切相关,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性厌食、肠易激综合征等。

治脾胃病重在“平衡”

在何晓晖看来,疾病源于机体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衡,是人体健康和谐在生命活动中的体现,机体失衡,必然生病。”在机体中,脾与胃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一旦动态平衡被打破,脾胃就会互相伤害。治脾胃病,就是针对脾胃阴阳、气血、纳运、升降、润燥的偏差加以调整,达到脾胃纳运相助、升降相因、燥湿相宜的协调与和谐。由此,何晓晖开创了“衡法治脾胃”的学术思想。他对“衡法”的具体运用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燮(xiè)理纳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受伤表现为纳谷异常,即能消化但胃口差,脾气受损表现为运化失司,表现为胃口好但消化差。慢性脾胃病往往脾胃同病,胃口不好消化也差,所以治疗时要脾胃两顾。

斡旋升降。脾胃之气称为中和之气,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中脾主升(将摄取水谷之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胃主降(将经初步消化的食物下移于肠,糟粕由大肠排出体外),脾气上升,胃气才能降,胃气下降,脾气才能升。治胃气不降或上逆强调“通”和“降”,治脾气不升或下陷重点在“升”,要权衡升降,使降中有升,升中有降。

权衡润燥。脾为湿土属阴,胃为燥土属阳。脾负责消化和向上输送,因此喜以阳气助其上升;胃主受纳腐熟而降浊,故喜阴液的滋润沉降。调理脾胃,须兼顾阴阳,燥润相济,使其归于平衡。

平衡阴阳。脾为阴,以阳气用事;胃属阳,以阴津为养。因此脾有“脾阴”“脾阳”之分,胃也有“胃阴”“胃阳”之别,四者互为根基、相互制约,治疗时也要“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平调寒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失调则生脾胃寒热之证。慢性消化道疾病大约近半是寒热夹杂证,治疗宜辨明寒热虚实,权衡寒热主次,寒温相配,平调寒热。

调畅气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又是脾胃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调会导致诸多脾胃疾病发生。

兼顾虚实。脾病多为虚证,但可生内邪为实证。胃病多为实证,时间久了,也可成为虚证。脾胃病缠绵不愈,多因虚实夹杂。治实证要以胃为重点,治虚证则以脾为中心。

调和脏腑。脾胃属土,居中央,与各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导致其他脏腑病变,其他脏腑失调也会伤及脾胃。脾胃常见病证多与诸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治疗时要注意调和脏腑。

调谐心身。中医病证如呕吐、厌食、打嗝、胃痛、腹胀、烧心、肠鸣、腹泻、便秘等,均与情志密切相关。所以,治疗脾胃病必须重视情志。

调协内外。脾升胃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其生理运动同样要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处方时选用“时药”协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春季可用芳香化湿药醒脾助运,夏季可用清热祛暑药清泄胃热,秋季可用生津滋润药润中祛燥,冬季可用辛温祛寒药温中散寒。

日常“按质调胃”

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饮食、调养的差别,每个人胃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均有差异,这种差别深刻影响着脾胃健康,何晓晖教授由此提出了“胃质学说”,并将胃质分为正常、气虚、阳虚、阴虚、气郁、蕴热、湿热、血瘀8个类型。“胃质可以看作胃病发生的土壤,它是决定脾胃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要素。但同时,土壤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何晓晖认为保养脾胃要因人制宜、因胃施养。

胃正常质。饮食有节,饥饱有度,寒热适中,营养全面,生活规律,心情平和,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胃气虚质。饮食不宜过于滋腻,应常吃山药、红薯、土豆等易消化的食物。运动选太极拳等柔和的传统健身功法。药物可用六君子汤。

胃阳虚质。饮食少吃生冷黏腻之品,多吃羊肉、鸡肉、韭菜、茴香、核桃等温中补阳。适当做跳跃运动(跳绳等)振奋阳气,运动量不可过大,以防汗多伤阳。药物可用理中丸、黄芪建中汤。

胃阴虚质。饮食少吃辛辣性热和烤炙食物,宜吃芝麻、糯米、绿豆、鸭肉、银耳、豆腐、梨、甘蔗等清补胃阴。运动宜做静气功,其可对人体内分泌进行双向调节,促进脾胃运化,增加津液生成,改善阴虚质。药物可用沙参麦冬汤。

胃气郁质。培养良好性格,保持健康心态,善处人际关系,以达到心情舒畅、气机调和。饮食常吃荞麦、蘑菇、萝卜、丝瓜、柑橘等有理气解郁功效的食物。可坚持进行较大强度、大负荷的发泄性运动,如跑步、登山、游泳等。药物可用逍遥散、越鞠丸。

胃湿热质。饮食多吃薏米、莲子、绿豆、鲫鱼、冬瓜、黄瓜、芹菜等清利化湿。运动方面多选强度和运动量较大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球类等,以消耗体内多余热量。药物可用连朴饮、甘露消毒丹。

胃蕴热质。饮食宜清淡,多吃青菜、莴笋、苦瓜、冬瓜等寒性食物,少吃辣椒、大蒜、姜等辛辣之品。运动以柔缓清静或动静结合的运动为佳,如散步、瑜伽等。药物可用清胃散、泻黄散。

胃血瘀质。饮食常吃山楂、香菇、茄子、油菜、木瓜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运动应坚持经常性锻炼,但量不宜过大,推荐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等。药物可用血府逐瘀汤。

何晓晖教授提醒,心情、饮食、生活的自我管理是调理脾胃的重点。“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豁达乐观情绪;饮食、排便、作息有规律,劳逸有度;食不过量,老年人六分饱,年轻人八分饱。治疗脾胃病,最好的医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