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健脾补肾治血液病

受访专家: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柯微君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本报特约记者  侯雅军

血液病长期被视为难治病、危重病的典型代表,人们往往“谈血色变”。中医对于血液病的病证病理早有记载,如《黄帝内经》中有“血脱”“血枯”“血证”等相关描述,涵盖了现代医学所指的贫血、出血等类似病症。在血液病防治方面,中医药形成了丰富的诊疗理论和方法。本期,《生命时报》特邀90岁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柯微君教授,请她分享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经验和心得。

柯微君教授生于1933年,为浙江黄岩人,毕业于浙江医学院(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血液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60多年。早年,柯微君跟随名医宗维新学习研究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思路与方法,一次随诊经历让她意识到中医在血液病治疗方面的巨大价值。当时,柯微君随宗老一同会诊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患者全身大片紫癜,鼻孔流血,口腔长有血泡,牙龈流血不止,同时伴有泌尿系出血,经输血和应用各种止血药抢救,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宗老诊后用黄芪、苍玉潜龙汤加味,患者服用一剂药后出血明显减少,三日后转危为安。中药治疗急危重病的高效速效激发了柯微君的研究热情,自此,她选定血液病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中医并无血液病病名,柯微君教授介绍,传统中医中,血液病相关论述多见于血证、虚劳等章节。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外部筋骨肌肉,都要受气血温润,即“气以煦之,血以濡之”。由于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过度消耗,造成人体气血不足,加上抵抗力差,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就会趁虚而入,扰动消耗气血,导致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产生质量或数量的变化,从而易发血液病。

血液病主要表现为出血、发热、贫血等,疾病类型包括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西医通常采用促造血治疗、免疫抑制剂以及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血液病,虽针对性强、短期作用明显,但长期效果不够稳定,且存在复发可能性,部分可出现严重副作用。“中医理论和实践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西医输血、输注丙种球蛋白等急救和支持治疗措施能留人以活命,高科技如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检测亦能提供科学依据,应充分汲取两者所长。”柯微君认为,依据患者病情,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能有效提高辨病和治病水平。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柯微君教授逐渐形成了以“平衡阴阳”为原则、以“健脾补肾”为根本、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即以调阴阳、填精血、健脾补肾为治疗总则,根据阴阳气血、脏腑亏虚程度加以调配。

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为例,该疾病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患者可能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和气短等贫血症状,或由免疫力下降引发持续高热症状。柯微君从个案总结归纳出共同规律,将复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归纳为三型:肾阴亏极、阴不敛阳;肾阴亏虚、脾肾不足;脾肾阳虚、精血亏虚。基于此,柯微君教授研制了生血糖浆、健脾养血糖浆、养血糖浆,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已更名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显著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内脏的自发性出血。西医通常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毒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长期坚持,临床上常见久治不愈转而求诊中医的慢性或难治患者。柯微君教授通过不断临证实践,研制出升板丸和养血糖浆,以健脾养血活血与滋阴清热凉血法治疗。“其他血液病同样如此,以中医为主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疗效通常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柯微君教授说。

《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根据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柯微君教授给出以下防护建议。

均衡饮食,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血液病患者通常脾胃受损,应忌食辛辣滋腻、生冷坚硬等食物,避免进一步刺激脾胃。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通常血小板数目偏低、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症状,应多食用软烂食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中医认为“动能升阳”,适量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吸收,阳气充足,还能促使血脉运行通畅、防御功能正常。但血液病患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过量运动会消耗气血,故推荐八段锦、站桩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调节情志,舒缓心绪。“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失常与五脏功能紧密相关,可致肝气上逆、心气不畅、脾肺受损、肾虚体弱,使得心慌、气短、血虚等症状加重。患者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