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缓解腰腿痛,不能只靠药

受访专家: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纪  泉□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李钦云

本报记者    徐  盈

很多人上了年纪会出现腰背痛、膝关节痛等症状,由于疼痛持续不断,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近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老年人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共识》),总结了多种方法帮助老人应对“腰腿疼”。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以肌肉骨骼系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但不包括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世界上20%~33%的人患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共识》第一作者、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纪泉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患病率还缺乏大样本流调数据,但根据既往研究推测,患病率应为20%,其中老人能占到80%。从患病部位上看,中国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背痛(48%)、膝关节痛(31%)、颈痛(22.5%)以及髋关节痛(8.9%)。

纪泉表示,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简单来说,原发性的病因未知,继发性是由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临床上后者比例更高。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教育水平低、肥胖、缺乏运动、既往从事重体力劳动、外伤史、抑郁或焦虑状态等。《共识》专家组成员、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李钦云表示,这种疼痛持续且容易复发,常导致老人日常活动减少、平衡协调功能下降、睡眠障碍、情绪异常、认知功能减退、跌倒风险升高等,因此进行科学干预非常重要。《共识》中主要提出4种非手术治疗方式,应依据综合管理的原则酌情选择。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核心干预措施,虽然起效缓慢,但具有较高的效价比,可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降低致残率。自我管理包括疼痛认知、疼痛评估、非药物镇痛法等。纪泉强调,良好的疼痛自我管理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让他们进入主动健康模式,需要老人及医生引起重视。

药物疗法。外用止痛药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较少引发全身不良反应,轻中度疼痛和局部疼痛老人可优先选择。口服药在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老人慢病较多,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的综合评估、指导,选择个体化药物。有些老人习惯自己去药店买止疼药、膏药等,对此,李钦云表示,这种方式只能偶尔应急,老人疼痛的原因复杂,如果短期不见效,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运动康复和辅助疗法。很多老人出现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后,会选择静养。纪泉指出,在通过药物等手段减轻疼痛后,老人就应该开始运动,总卧床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还会让关节变僵、肌肉萎缩,造成恶性循环。锻炼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抗阻运动,如举轻哑铃、蹬自行车等,均有好处,但要注意强度适中,建议每周锻炼4~5天,一天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最好达到微汗状态。如果平时心率为60次/分钟,锻炼时心率以80次/分钟左右为宜,太快易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等。此外,老人还可针对疼痛部位做一些专项练习,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引起的腰痛,可通过小燕飞等训练腰背肌肉的动作来缓解。老人要注意量力而行,不必追求动作标准,比如小燕飞是趴在床上、以腹部为支点,四肢向上翘起,老人可以将动作简化,只将下肢抬起20~30度,如果呼吸功能弱,趴下后喘不过气,也可扶着墙或栏杆,一侧腿向后抬30~40度,双腿交替,也能达到锻炼腰背肌肉的目的。

除了运动康复,《共识》中还提到辅助支具,如腰围、颈围、护膝等,可防止进一步损伤、减小活动限制、保障安全。纪泉提醒,老人最好咨询医生后再购买辅助支具,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否则可能造成肌肉萎缩,不利于康复。

心理干预治疗。长期慢性疼痛患者常伴随焦虑或抑郁,积极的心理干预对缓解疼痛有益,可作为辅助甚至一线治疗方案。李钦云表示,具体方式有很多,如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冥想等,此外,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为老人解释疼痛诱因等,也能帮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纪泉表示,祖国传统医学治疗,如针灸、推拿正骨、汤药等历史悠久、群众接受度高,一般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使用,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当所有非手术方案都无效时,医生才会考虑微创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帮助老人缓解疼痛。对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来说,预防的意义永远大于治疗,建议大家通过增加保护性因素、减少损伤性因素的方法积极调整自身状态,出现急性疼痛时及时治疗,尽量降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