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外卖“无需餐具”,七成没执行

平台规则不完善    商家害怕被投诉

受访专家: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  军, 摆脱塑缚外卖减塑项目主管  丁  奕

本报记者  钟财芬

餐饮外卖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一次性餐具的过度消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我国外卖用户达5.35亿。由此产生的塑料隐患成了棘手的环境难题。外卖平台“无需餐具”功能推出时,曾被视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力举措,但目前来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近期,《生命时报》记者分别在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点餐4次,均在下单结算页面选择了“无需餐具”。收到外卖时,可见小票备注一栏明确显示“环保单,顾客不需要附带餐具”,但袋子中无一例外都包含了餐具,奶茶外卖附带的吸管仍是塑料管。记者随后致电商家,对方道歉并表示“可能没注意到”。商家解释说,虽然下单时个别用户会选择“无需餐具”,但他们多数情况下仍会提供,因为“多给总没错,不给可能会被投诉”,甚至有顾客误把“无需餐具”设置为默认选项后,因为没收到餐具直接给了差评。

记者的此番经历并非偶然。摆脱塑缚外卖减塑项目主管丁奕告诉记者,她们团队在2022年、2023年对外卖商家“无需餐具”执行情况进行了三轮测试调研,覆盖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以及部分餐饮品牌的自有点餐小程序。结果显示,涉及多个城市31家热门快餐及饮品连锁店的124份外卖订单中,按“无需餐具”要求执行的商家仅占29.27%。这种现象也遭到不少吐槽,有人称自己点外卖选了两年“无需餐具”,商家还是硬送,现在都一抽屉餐具了;也有人反映,点外卖份量较大时,选择1人份餐具仍能收到多份。

外卖“无需餐具”功能的推出是国家陆续发布减塑相关规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的研究,目前外卖订单的年增速保持在30%~40%,到2023年,预计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量将达到60万~100万吨。“外卖‘无需餐具’举措若得到有效落实,将极大程度减少污染。”丁奕说。此前,《科学》杂志刊发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团队的研究成果认为,将默认选项设置为“无需餐具”并奖励消费者的干预措施若能应用于全国,每年将节省超过217.5亿套一次性餐具,相当于减少326万吨塑料垃圾,并节约544万棵树木。

不过,该功能的上线则源于一场公益诉讼。2017年8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减塑捡塑”工作组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发起环境公益诉讼,提出外卖公司应尊重消费者“绿色消费权”,在点餐界面提供“不要一次性餐具”选项。诉讼提起的第二天,几乎所有外卖APP都升级增加了“无需餐具”选项。遗憾的是,该功能尚未完全用到实处。

平台缺乏足够重视。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外卖平台在点餐优先级上没能充分向“无需餐具”倾斜,是导致措施落不到实处的根本原因。平台作为规则设立者,若在商家执行“无需餐具”被消费者投诉时,不能明确为商家“站台”,提供合理申诉渠道,势必让商家丧失对“环保单”的信心。丁奕指出:“平台应当通过消费者的主动反馈,判定商家是否落实了‘环保单’,而目前他们的反馈渠道与机制并不完善。”

商家“吃力不讨好”。马军介绍,目前,一次性餐具的环境代价尚未内化到价格上。电商平台上,六七十元便可买到1000套筷子、勺子、纸巾、牙签齐备的“四件套”,单套一次性餐具不到1毛钱。对商家而言,餐具成本几乎可忽略,但若因不配送餐具招致差评,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可能更大。丁奕也认为,“无需餐具”理论上可以帮商家降低成本,但实际上,商家执行“无需餐具”操作时反会增加不确定风险。此外,用餐高峰期,商家为节约时间,可能提前将餐具放入打包袋,“环保单”要求他们去除餐具,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监管执法信息披露不到位。我国管理条例中对一次性餐具的违规提供,一般要求城市综合管理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但“摆脱塑缚”曾查询北京和深圳市政府综合执法信息公开网页,未找到任何一个关于外卖商家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行政处罚信息,其向当地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目前也没有收到相关回复。“这说明政府部门有没有执法、在什么情况下会执法、治理是长期还是阶段性的,都不清晰。”丁奕表示。

消费者执行率仍旧偏低。根据“摆脱塑缚”2023年所做的一项调查,1102名消费者中仅17.4%将“无需餐具”设置为订单页面默认选项。

对于如何推动外卖平台“无需餐具”向深处落实,马军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平台的导向作用。平台居于整个链条的顶端,是“无需餐具”模式运作规则的制定者,必须注重压实外卖平台减塑的主体责任,推动平台通过界面优化、互动设计、奖励回馈等,引导入驻商家落实一次性塑料包装减量,同时吸引消费者关注“无需餐具”。

其次,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监管部门在推出减塑政策后,应确保执法落实到位,同时做好市场调控,从源头将防治塑料污染的成本内化到一次性餐具,以价格杠杆调节消费行为。

最后,提升商家和消费者的减塑意识。消费者需要认可“无需餐具”所主张的绿色消费价值,商家则要尊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利并认真履行自身环保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