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有种幸福感源于“被需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

“妈,您腰不好,修剪花草这些事就不要自己做了。”自从请了保姆,邹女士一点小事也不让母亲插手,觉得这样才算安享晚年,但母亲却没如她所愿地快乐起来,反而日益消沉,打不起精神。

生活中,也会有人陷入相同的误区,认为什么都不让老人做才是孝顺,但这样很容易起到反作用。因为人类是社会动物,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认可、需要,从而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认同需求”。

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退化,社会参与度越来越低,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如果在各方面都予以照顾,甚至在交谈中不断强调他们的年龄、关心他们的身体功能问题,却容易使他们更感到自己的衰老和多余。反过来,如果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则有助重获价值感。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和衰老》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当老年人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时,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更强。一些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帮助他人时,能获得更多社交机会,从而缓解孤独感,对心理健康有益。因此,晚辈在照顾老年人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需求,也要给予他们帮助他人的机会,向他们适当“索取”。

需要注意的是,带给老人幸福感的不仅是“帮忙”本身,还有对方的情感回应。在很多家庭中,老人帮子女做了很多,却没有收到正面反馈,其“被需要”的需求仍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反而容易陷入沮丧、挫败等消极情绪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属忽视。由于工作、生活忙碌,家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老人需要情感上的反馈,也可能是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表达,还有些人在老人日复一日的付出中变得心安理得,认为他们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沟通不畅。有些人可能不擅长表达情感,只在心里默默记下,不知道如何向老人表达感激,有时候想说又有点张不开口,怕显得矫情。这种双方沟通不畅,也会导致老人无法感到“被需要”。

期望不同。有些家庭可能对老人抱有过高的期待,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标准,就容易过度关注老人的不足,忽略其贡献,比如觉得老人给孩子喂太多、不懂早教等。这就导致家人不仅不会对老人表达认可,还容易因此发生家庭矛盾。相对的,有些老人希望家人能给出更好的反馈,家人的表达可能让他们觉得敷衍,心理需求也未得到满足。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家人首先要意识到对老人表达认可、需要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更畅通的沟通渠道,了解各自的想法,最后用实际行动帮助老人从“被需要”中获得幸福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尊重老人选择。晚辈要倾听老人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心,而不是单纯被管束。如果老人愿意,家人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买菜、浇花等家务,同时让他们参与重要的家庭决策,并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让老人感到自己有贡献、被需要。

调整沟通技巧。除了直接表达感激,晚辈在与老人沟通时也要注意技巧。比如想让父母帮忙时,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而是说自己遇到了困难需要他们的帮助,语气的转换让老人从“服从者”的角色转变为“帮助者”,获得感由此增加。

激发生活热情。家人应根据老人的情况,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进而感到生活充实、有意义。这样,老人获得价值感的途径更加多元,不再完全依赖家人的情感支撑,对家人的要求也不会过高,有助营造包容、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