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小儿外感肺脾同治

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贾六金

本报特约记者  袁  叶

儿科又被称作“哑科”,因为幼童要么不会说话,要么会说却在治疗时不懂得配合,所以治小儿病往往最难最累,也最能体现医生的临床水平。“儿童是稚阴稚阳之体,天性活泼好动,每每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我就心生喜悦,听到孩子们服药后病情痊愈或缓解是我最大的欣慰。可能,这就是我与儿科的缘分吧。”在山西,有一位被患儿家长亲切称作“山西小儿王”的专家,他就是从事儿科临床与教研工作60多年的全国名中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贾六金教授。眼下,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各地儿科处于爆满状态。本期,《生命时报》特邀贾六金教授谈谈他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经验与心得。

孩子是呼吸道疾病高发人群

近期,临床高发的儿童呼吸道疾病,从致病微生物看,肺炎支原体、流感及新冠居多,另外还有其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一些细菌感染的病例,还有肺炎支原体、甲流、新冠等混合交叉感染的情况;从症状上看,多表现为发热甚至高热不退、鼻塞、流涕、咽痛、头痛、身痛、咳嗽有痰,有的还伴有恶心、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有的热势虽然不高,但反复发热,持续数周;从传染程度看,这次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明显,经常表现为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相继或群体发病的现象。

不少家长疑问,为何一到冬季,孩子就容易患呼吸道疾病?一方面,小儿肺脾不足,卫外不固,且寒温不知自调,易受邪气侵袭。另一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是说,秋天受到湿邪的严重伤害,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因为夏末秋初,金气未盛,湿气仍在,所以人在秋季仍会感受到湿气。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立即发病,可见湿气淫脾的泄泻等症;如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至冬季降临,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侵肺,肺宣肃失司,就会引发咳嗽等病症。

强调肺脾同治,创立“八要”学说

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方面,贾六金教授在继承宋代儿科名家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思想上,结合临证经验,逐步形成了“五脏证治,突出肺脾”的学术观点。他认为,肺与脾互相影响,互相为用,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临床善以“肺脾同治”理论为基础诊治小儿肺系多种疾病。与此同时,贾六金教授还总结出诊断治疗外感发热的八个要点。

表里先后遵古训。凡有表证当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但病证往往是表里混杂出现,并不单纯,在诊治外感发热性疾病时,必须辨清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再决定治疗原则。

风寒风热辨别清。首先看口咽部,咽峡发红、咽部疱疹、软腭充血、有红斑、有出血点,见一症即可辨为风热证;咽不红,脸色苍白,面颊鬓角、上臂外侧皮肤如鸡皮状,毫毛直立,摸之碍手,是风寒证的诊断要点。

警惕温疫防误诊。常见的一些急性传染病前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发热、咽痛、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头痛身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非常类似小儿感冒症状。贾六金强调,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要详细询问预防接种史和传染病史,根据疾病早期独特的症状和体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病情复杂多兼证。小儿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感冒后常出现兼证,可有夹痰、夹滞、夹惊,临证应详细检查。

发热早期防惊风。感冒发热早期易兼夹急惊风,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症,西医学称“热性惊厥”。如有惊风既往史的小儿,家中常留一些药品如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西药地西泮等应急。发作即刻,针刺人中、涌泉、百会等也有效。

遍身微汗要记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发汗是治疗表证的大法,但要运用得当,若发汗不彻底,腠理闭塞,营卫不通,病邪深入,易流传经络;发汗太过,会导致伤阴伤阳,邪未尽解,正气已虚。所以在汗法的具体运用上既要遵循法度,也要寻找规律。遍身微汗是一种最佳状态,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至于“遍身”如何掌握,贾六金教授强调,凡下肢特别是小腿微微有汗,即表明全身汗已发透。

有汗身凉脉需静。“脉静”一词源自《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静”是相对于脉数疾而言,意为脉证相符,病情未发生变化。后世医家常用“脉静身凉”表述表解里和、邪去正安、病已康复。此处的“脉静”应理解为脉象已正常、不疾不徐,如春风杨柳舞风之象。

热退复升详审因。感冒发热如果表解、便通、食消、热清,疾病即愈,若热退后复升,则要详细察辨,小儿多见食复(大病愈后,因饮食失节而致复发者)和兼变证。小儿发热初降,消化功能尚未恢复正常,过食肉食或食量过大,会引起病情复发。

症状不同,用方有差异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风热感冒(发热、咽痛、咽干、舌红),贾六金教授常用自拟的“银柴退热汤”(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牛蒡子、桔梗、荆芥、淡豆豉、射干、北豆根、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生甘草)治疗。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鼻流黄浊涕,辨证为风热鼻渊(鼻渊为中医病证名,指流黄鼻涕,量较多,不停止,对应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者,可以用苍耳子散合藿胆丸加味化裁,药物组成为辛夷、炒苍耳子、白芷、薄荷、胆南星、金银花、连翘、黄芩、菊花、广藿香、甘草。

对于风热咳嗽,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干咳无痰或痰黄稠、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咽红、舌红苔薄黄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贾六金教授常用自拟的“银桑合剂”(银翘散合桑菊饮化裁而成)治疗,方药组成为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牛蒡子、射干、桔梗、前胡、杏仁、黄芩、贝母、甘草。

对于风寒咳嗽,症见咳嗽、咽痒、鼻塞流涕,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初起无痰或少许白痰、咽不红、舌苔黄白,宜宣肺散寒,方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味(药物组成:炙麻黄、杏仁、苏叶、荆芥、桔梗、陈皮、紫菀、百部、白前、冬花、贝母、姜半夏、甘草)。

对于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喘、痰多等痰热壅肺证,可用麻杏石甘汤加清气化痰汤化裁治疗。

对于肺脾气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贾六金教授常使用自拟方 “小儿芪参抗复感颗粒”治疗。

居家调护有方

孩子生病,家长焦虑。贾六金教授给家长们以下居家调护建议。

咳嗽的患儿,应清淡饮食,忌生冷、甜品、辛辣油腻等容易生痰的食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咳嗽加重。

流涕的患儿,注意不要着凉受寒,可用热毛巾敷敷鼻孔、额头,每天2~3次;也可以按揉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每天1~2次,每次5~10分钟。

鼻塞的患儿,可以按揉迎香穴、印堂穴、合谷穴,每天1~2次,每次每穴5~10分钟;也可以热敷鼻部;还可使用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

食欲不振的患儿,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但高热量饮食不可过量,尤其晚上不能过量进食。“芳香醒脾”,饮食应色香味俱佳,可帮助开食欲。

头痛的患儿,可按揉太阳穴、合谷穴,并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居处环境安静舒适;如果头痛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便秘的患儿,适量多饮水,多进食蔬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孩子适当运动,如散步、跑步等,以促进胃肠蠕动。

用外治法强体质

传统医学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想要更好地抵御外邪对呼吸道的“冲击”,“强自身”是最根本的方法。孩子该如何强壮体质,贾六金教授分享了一些实用方法。

对于表虚不固、怕风易感的儿童,可提前服用经典方剂玉屏风颗粒。除了药物干预,也可根据孩子的不同体质,运用中医外治疗法增强体质,孩子相对更易接受,比如小儿推拿捏脊、艾灸、贴敷等。

捏脊可以调阴阳、理气血、通经脉、和脏腑,方法很简单:食指半屈,双手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沿脊柱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左右处)一直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向上提捏皮肤,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数次。

儿童可以艾灸身柱穴保健强身,身柱穴属于督脉,在背部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被称为“小儿百病之灸点”。经常艾灸可以增强小儿免疫力,还有利于增长身高,同时对呼吸、消化及免疫系统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艾灸身柱穴用于保健可以隔天灸1次或每周灸2~3次,每次灸15~20分钟为宜。

另外,可以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比如跳绳、跑步、打球等。与此同时,注意作息规律,饮食上吃清淡、温热、容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尽量不吃寒凉、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预防感冒的茶饮有很多,给大家推荐一款口味不苦,适合儿童饮用的茶饮:取葛根3克、苏叶3克、炒山楂3克、桔梗3克、甘草3克,一起冲泡代茶饮。该茶饮清甜,能解肌散寒、消食化积、利咽止咳,可用于预防感冒及感冒早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