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经络不通,泌尿疾病就来了

受访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 陈跃来

本报记者 虞晔

尿短赤、尿淋沥、尿涩痛等泌尿疾病症状是很多人的难言之隐,其发病率近年来持续攀升。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家对泌尿系统疾病防治认识知之甚少,一些患者拖延治病时机,造成病症加重甚至引发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陈跃来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从上到下依次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还有男性的前列腺,这条通路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泌尿系疾病。比如,和贮尿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尿失禁、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和排尿有关的诸如尿潴留、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有功能紊乱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性疾病,包括前列腺肿瘤、膀胱肿瘤和肾脏肿瘤等;泌尿系统的结石问题也不容忽视。

引发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除了遗传和人种差异,还与日常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如久坐不动容易引起前列腺炎,表现为尿前等待、尿不尽和下腹坠胀等;一些人喜欢在睡前饮水,导致夜尿次数增多;抽烟是膀胱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喝浓茶、咖啡或饮酒会对膀胱产生刺激,导致频繁排尿;肾结石的产生和饮水少、缺乏运动密切相关;不少女性患者反复发生尿路感染,这与饮水少、个人日常卫生状况不佳有关。

陈跃来表示,从中医理论讲,引起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诱因有两点: 第一,脏腑功能失常。中医认为肾主水,肾和泌尿系统的功能最为密切,如果肾气亏虚,气化失调,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异常,继而出现排尿不畅、尿失禁等症状。除了肾之外,泌尿系统疾病和脾、肺、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都有一定关系。第二,经络运行不通畅。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内外和运行气血的作用,经络运行不通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疾病的一大因素。

从医30多年,陈跃来聚焦于泌尿生殖疾病临床关键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在中医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以及前列腺炎等优势病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性地建立系列针灸适宜技术,化解了无数病人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尴尬。他表示,中医针灸针对于泌尿疾病有着较好疗效,同时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团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研究表明,电针腰骶部双侧中髎、会阳穴可以显著降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量。

陈跃来认为,中医是一个传统学科,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迭代,中医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代化的影像手段、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是现在的中医要掌握的,针灸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整体诊疗思路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首先,传承了传统的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的记载,针对泌尿系统疾病可选择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腰骶部的穴位,同时运用“长针”治疗。其次,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针灸对膀胱功能调节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和脏腑功能实现的,泌尿外科治疗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有一种方法叫“骶神经调控”,该治疗所选取的部位也在腰骶部,和中医针灸所选取的穴位部位相同,这就是中西医、传统与现代的交叉融合。

“在治疗相应疾病或不同患者,我们都会遵循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但总体上针对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及前列腺炎,所选取的穴位还是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主,如腰骶部的中髎、会阳穴,同时配合腹部膀胱的募穴中极穴,以及足少阴肾经大赫穴、调补元气常用的关元穴。这些穴位的选择运用了中医‘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经络经过的位置可治疗相对应的脏腑疾病)理论。另外,选取腹部穴位也有腧穴‘近治’的作用。”陈跃来说道。在针灸起效方面,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气至病所”。针灸要达到好的疗效,就要产生“气至病所”的效应,才能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上,针灸的过程中要将“针感“传导到病所的位置,如尿道、小腹、膀胱周围,才能起到更好的疗效。

很多泌尿系统疾病的产生都和生活习惯有关,陈跃来教授表示,调整日常生活作息能有效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1.避免憋尿。长时间憋尿可能导致排尿异常,引起感染;还会引起尿液逆行,导致肾脏、输尿管感染,严重的会影响肾脏功能。

2.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情。学会自己调节心境和情绪,避免熬夜,适当休息。

3.多做户外有氧运动。如跑步、健步走等,增强自身体质。如果已有尿失禁的困扰,可以早中晚各做5~10分钟盆底肌训练,主要动作就是紧缩肛门和上提肛门。

4.饮食保持均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吃蔬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少饮酒,多饮水(睡前2小时不要饮水)。

5.做好个人卫生。平时用清水清洗私处,勤换内裤。处于月经期的女性,应勤换卫生巾,以减少血液等对局部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