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疗愈师培训,靠吹圈钱

伪造大师身份    招收门槛太低    诱导学员买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  莉

本报记者  钟财芬

近年来,颂钵、冥想、瑜伽、芳香疗法等身心疗愈方式受到追捧,形成了一个“疗愈产业”。行业预测,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风口之下,众多疗愈师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为渴望入局致富的从业者提供培训和认证,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疗愈市场显得有些混乱。

“大师”鼓吹创富计划

“疗愈经济,即将爆发,现在布局,未来价值千万”“被裁员后,我变身一名疗愈师,单客收费从几十到2万”“抢先成为疗愈师,早日经济自由”……类似的内容,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并不少见。然而,这些分享背后,往往是培训机构的精心谋划:想入局,先买课。

《生命时报》记者检索发现,所谓的“疗愈师入门课”,不少声称仅用3到7天就能成为一名疗愈师,售价在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记者报名了一门“原价399元,现价9.9元”的《5天疗愈师入门课》,课程宣称“零基础、不限学历”,只要5天就能掌握疗愈概念和市场现状、疗愈方法和技术、疗愈师职业特点,以及如何落地变现等知识。付费成功后,记者按照指引添加了一名客服微信,随即被拉入课程群。客服告诉记者,这门课程主要面向教师、医护、社工、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往期学员中,30%是心理咨询相关背景的从业者,40%是为了自我疗愈,剩下30%则奔着兼职来,多是城市白领和宝妈们。

记者注意到,负责授课的一位“疗愈大师”有不少响亮的名号:“中管院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科学家论坛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行业科技创新先锋人物”等,记者在相关机构官网查询,均未查询到此人信息。客服承诺是直播授课,但导师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缺乏互动,是否“直播”让人存疑。对于疗愈技术实操,导师也未具体说明,言辞之间,总是在极力放大疗愈市场的诱人前景、矮化疗愈师入行门槛,以及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快速变现。客服也不停地在群里分享一些学员快速变现或自我疗愈的案例,例如兼职做一对一咨询,普遍时薪几百元,最成功的学员现在单小时收费高至4000元。

记者报名的“入门课”还未结束,客服就在群里就开始推销“技法班”课程,称将在广东进行三天两夜的线下培训,结业后可获得高级疗愈师证书,课程价15800元,还承诺“包就业”,提供1年的职业帮扶。群内一名学员告诉记者,她有成为疗愈师的打算,不过不准备报名群里推荐的后续课程,但是刚买入另一位“著名大师”的培训课,费用高达5万多元。

病耻感把人们推向疗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介绍,心理学界并没有“疗愈师”这个说法,只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其中,心理咨询师主要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或有严重心理问题但能服药的非精神病性人群解决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师则在精神医疗机构执业,通过药物或医学技术帮助偏精神病性人群或心理疾病患者做精神康复治疗。

“疗愈师更像是商业为炒作创造的新职业,但疗愈确实早已存在。相比基于心理科学的咨询和治疗,疗愈更偏向身心灵方向,强调身体、心理与灵性的协调统一。”郑莉解释,冥想、瑜伽、颂钵、芳香疗法等心灵疗愈方式,均强调专注内心以提升自我觉知、调理身心。不同心理学流派其实也有不同的治疗师资培养,比如正念减压师、舞动治疗师、绘画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等。某些人把这些师资所开设的工作坊,也统称为疗愈,但他们所做的工作相对更为科学规范化一些。

郑莉认为,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化是疗愈逐渐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中国消费趋势报告》对3000名18~59岁互联网用户调查发现,76.2%的受访者会感觉到焦虑,主要压力来自工作、家庭、金钱、经济形势和家人健康,这使得人们对情绪治愈的需求不断扩大。第一财经发布的《2023中国健康生活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小红书“颂钵疗愈和冥想”相关帖子数量达12万,同比增长124%,互动量同比增加87%。

“很多人还没到有心理问题与疾病的程度,但出于病耻感或对精神心理机构的不信任,便转向疗愈。”郑莉表示,疗愈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舒缓的音乐、芳香的味道,甚至有山林、寺庙等幽静的环境。“没人把你当病人,在轻松的氛围里,通过一些艺术化、个性化的疗愈活动,心理压力可能自然而然就有所舒缓和排解。”郑莉说。

行业亟需加强监管

“从规范性来看,疗愈涉及心理学知识,但又不是纯科学,成功案例多为个案,量化实验研究不足(正念除外)”。郑莉认为,当前,疗愈市场红利被大幅鼓吹,疗愈师培训存在几大问题:一是培训标准不统一。市场上不同的机构在培训内容、时长、价格等方面各不相同,证书、资质等也未经专业部门认定。二是缺乏严格的师资选拔和质量控制机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随意降低招收门槛甚至不设门槛,导致学员参差不齐、水平不一。三是营销不规范。有的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有的诱导学员购买昂贵而非必要的课程;有的则虚假承诺就业机会,导致学员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却难以获得真正的职业发展。

“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行业发展,而将疗愈与心理挂钩,则可能给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郑莉强调,这不仅对心理从业者本身造成了伤害,还损害了广大求助者的利益,若求助者跟风选择了专业度欠缺的疗愈师,很可能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此前就有一位严重产后抑郁的女博士,未得正规治疗,反而向所谓的“灵修团队”求助,结果受团队教唆,不幸将孩子折磨致死。

郑莉建议,破除疗愈师培训乱象,需多方合力。首先,专业心理机构和人力资源部门等应带头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疗愈师职业角色,明确其定位应为解压而非心理咨询或治疗,出台清晰统一的从业资格认定细则和执业收费规范。其次,监管部门应强化对疗愈师培训机构的监督,建立师资选拔和质量控制机制,加大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杜绝短期培训“催熟”、咨询乱收费等现象。最后,从业者也要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形成自我约束,促进疗愈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