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可生物降解”才是真环保

受访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丁雪佳

本报记者 田雨汀

每当用完一个塑料袋并丢弃时,你是否想到它将去向何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的重要性”网站刊文统计,全球每年用掉约5万亿个塑料袋,相当于每人每年使用超过700个,但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最终被有效回收的仅有10%。

白色污染的加剧,使得各国纷纷转向以“可生物降解”材料作为替代,只是这一概念的普及,还没能触达大部分消费者。

英国知名网络市场调查机构OnePoll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可生物降解”或“不可生物降解”。接受调查的2000名成年人中,超过一半认为玻璃瓶可以被降解,44%觉得电池能被降解,还有不少人认为铝箔和电脑都可被降解。

“降解大致包括物理降解和化学降解两大类。理论上,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人类生产制造的材料都将被自然力降解掉,但这并非材料领域所讲的‘可降解’。”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雪佳介绍说,我们平时定义的可降解材料,强调其必须能在较短时间内被降解完。玻璃瓶扔在自然界中,历经几万甚至上百万年时间,可以被风化降解成它本来的面貌——沙子,但这个过程太过漫长,我们仍需将其归类为不可降解材料;包装袋、电池、电脑等由塑料、金属、聚合物等多种材料制成,几十年内可能会风化为小颗粒,但由于分子结构未发生变化,也属不可降解材料。

“可生物降解”是可降解材料的一种,强调在生物活动作用下发生的材料降解。比如,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材料被微生物等作为食物“吃掉”,致使其结构和性能彻底发生变化,最终变成能够“回归自然”、无害且成分较简单的化合物。可生物降解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的差别也在于此。可降解塑料在一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能降解为二氧化碳、水、甲烷等本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参与碳循环的物质;而不可降解塑料(如聚乙烯材料)在短时间内只能风化为塑料碎片、塑料小颗粒,最后变为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每个微粒仍由聚乙烯分子构成,性质未发生改变。

丁雪佳说,不可生物降解产品给环境带来最常见的危害就是“白色污染”。塑料袋破碎变为微塑料后,质量更轻、体积更小,可广泛侵入土壤、水和空气等环境中,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各种生物体内,对动植物健康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市场上大部分“可降解塑料袋”也不是真正的可降解。从普通消费者角度出发,自行分辨哪些材料可降解非常困难,但好消息是,自2022年6月起,有关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的两个国家推荐性标准开始实施,推出了“jj(降解拼音首字母)”字母图形标识,作为可生物降解的国标标识。该图形包含带箭头循环圈、双“j”字母,以及材质缩写(如PBAT、PLA、PBS等)和最易降解的环境条件。“这是我国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专属标识,不久后就会出现在符合要求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上,消费者只需认准这个标识即可。”丁雪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