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年轻人心理愈发晚熟

受访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李慧生

本报记者 虞晔

近日,围绕“高校辅导员成24小时服务员”“大学生还有家长群”等话题讨论升温,使“大学生晚熟化”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很多大学生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明显不足;也有人表示,这种局面的背后是“中国式家长”大包大揽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年轻人的成长。

白老师在国内一所985高校工作了十多年,他表示:“近些年在大学新生中,总有人不会使用自动取款机或感冒了不敢自己去医院。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白老师举例说,曾有学生在洗衣房鼓捣十几分钟,因无法启动洗衣机向老师求助;还有学生因不会更换床上用品,一套床品睡了一整年未换洗。

在上海另一所高校工作的陈老师表示,大学生晚熟更多表现在心理层面,包括对学业没有规划、不敢担责、无法与他人自信交流等。陈老师举例说,每年学校的暑期实习项目,总有学生无法完成,有的忘了联系实习单位;有的虽然去了实习单位,但觉得无法和他人沟通而放弃实习。

但在大学生晚熟化的讨论中,存在另一种声音,认为这一现象与上一代人的抚养方式和观念有关,板子不该全打在年轻人身上。去年12月,湖南一所重点高校大一新生的班级群公布消息,提出建立家长群,并请学生通知家长添加辅导员微信。该举措使刚脱离父母约束的学生们觉得遭到学校的“背叛”,但家长们却很赞同该举措,表示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平时在做什么,也能提醒他们该做什么。

陈老师表示:“很多大一新生的家长想知道孩子的军训安排、寝室条件,要求辅导员一一介绍并发照片和视频;大四学生的家长则会询问,孩子如何保研、毕业转户口如何操作等问题,辅导员根本忙不过来。”加之,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为孩子的前途而焦虑,便会深度参与孩子的大学生活,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动向,并力争提前为其做好学业和就业安排。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李慧生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晚熟可定义为人的心理成熟滞后于身体成熟,也就是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对大学生而言,成熟的关键在于能自我管理,有充分的适应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这就要求他们至少具备六项自我管理技能,即时间管理、任务管理(包括学业及职业规划)、财务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和健康管理。

“当下,社会围绕年轻人晚熟的讨论确实存在两种声音。”李慧生说,一边是高校工作者因一些“巨婴”学生,既要当老师,又要当随时回应需求的“服务者”。另一边,学校种种规定、家长的保护压制了学生发展独立能力的机会,造成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较差。

李慧生建议,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大学生发展空间,鼓励他们自立、自我掌控。在高考后的暑假里,准大学生们可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如进企业实习等,提前接触社会。家长也可以在家对孩子进行生活技能培训,包括换被套床单、网购火车票等。入校后,学校应继续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探索,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可开展责任教育课程,培养责任感和承担能力。最后,社会应给予理解和空间,大学时期试错成本低,应容许大学生们试错并不断调适,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