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全国政协委员张洪春:构建稳定的带动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 张洪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视为重要任务。如今,全国已构建起覆盖省级、市级、县级及乡镇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层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显著提升,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但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基层中医药人才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医药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凭借其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独特优势,在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我从事的呼吸学科为例,大量临床经验和研究都证明,中医药对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等)急重症的缓解、用药量减少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协同治疗能为患者争取更大的健康获益。但当前中医力量较为薄弱,很多医院都只做到了配齐中医科,而高水平人才匮乏,使中医科很难在医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持续发力,包括持续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合理组建县域医共体、促进县级中医医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及通过医联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从我的调研走访发现,有些医联体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确实能帮助基层医疗人员学习,但要达到服务水平的提升,还需较长时间的实践和进修。下一步,需要不断捋顺政策落实的细节,构建持续、对口、稳定的带动机制,并建立效果考核机制,甚至可以像援疆援藏服务项目一样,制定长期服务的硬指标。 让人才心甘情愿地留在基层,也是一道考题。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切身为基层医疗人员的生存、发展考虑,在福利待遇、荣誉评价等多方面增加倾斜力度,例如像深圳的“三名工程”,以引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目标,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带动当地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值得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