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生物医药潜力有待深挖

本报记者  张  健   田雨汀

编者的话:生物医药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在惠民生、稳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话题在近年来“两会”受到广泛关注。大到顶层设计,小至实施细则,多位专家表达了对发展生物医药的期待和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近年来,在国家持续投入和支持下,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论文、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生物医药重大品种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众多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但是,我国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长期保持5%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25%~30%相比,转化水平偏低。其中原因有很多,包括高校等转化体制欠完善,市场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资金不足,科研人员缺乏产业化经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评价体系过度强调论文而不重视成果转化等。

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资金补贴等手段,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小型医药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的孵化动力,将投入巨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医药转化过程缩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搭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拓展科研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跨学科合作,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知识的创新与融合;要从重文章向重成果转化过渡,提高科研质量,推动前沿技术和方法的突破;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水平和研究实力,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企业要将原始创新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吸引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医药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现从“重销售”到“重研发”的转变。

此外,各方还应加速医联网、药联网等新业态的跨界融合,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链接,打造“科技+医药+金融”产业融合的共享发展新模式,加速创新药物成果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

引导资本支持药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药监部门不断深化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鼓励生物医药发展的举措,使得审评审批流程大幅缩短,成本不断降低,创新、质量、效率持续提升,受到医药行业的一致好评,有力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贝达药业创立20多年来,我一直带领团队致力新药研发,通过自主创新,一次次打破进口药垄断,已有埃克替尼、恩沙替尼、贝福替尼、伏罗尼布、贝安汀等5款创新药获批上市,都是老百姓亟需的救命好药。在推动创新药上市方面,我们重视提升药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同药监部门沟通;瞄准国内外医药科技前沿,聚焦临床需求,积极应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新药创制水平和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和注册上市申请等关键环节,主动与药监部门沟通,认真听取技术指导,加快上市步伐。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和显著的社会效益,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我认为,当前应从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

第一,强化政策协同和资本投入。受多重因素影响,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资本投入大幅下降,一些企业尤其是初创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相关部门应加强专项政策供给,加大专项基金建设和支持力度,引导资本投入,帮助这些企业攻坚克难、爬坡过坎。

第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绝大部分创新成果都是由海归高层次人才带领团队取得的,应加强人才引进,完善激励创新的制度与环境,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孵化和公共科研平台,深化同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的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季加孚:

缩短新药上市时间

近年来,针对胃癌、结肠癌、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的生物治疗在临床上有了一定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干扰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扩散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针对消化道肿瘤的特定靶点进行精准干预,为消化道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治疗。可以看出,目前的治疗方法已从过去的以临床诊断和临床分期为治疗依据,逐步转向以肿瘤分子分型为依据的治疗模式。

我认为,生物医药创新应立足于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此,必须提高抗肿瘤生物治疗药物的准入速度、降低治疗费用,提高医患双方的获得感。

加快肿瘤生物治疗药物进入临床,首先要积极推进相关研究,根据我国患者癌症谱系“量身定制”药物。其次,要缩短上市时间,尽可能早地让药物进入市场,让患者早一点受益。再次,应当简化药物审批流程,提升监管透明度,建立便捷的药物采购渠道,缩短产业供应链。

降低抗肿瘤生物药的治疗费用,政府可以调整医保报销及患者自付比例,降低进口药物关税。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让更多患者获益于生物医药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扩大规模,降低药物生产成本。公众需加强对医疗信息的学习,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被非正规渠道的信息误导,出现“病急乱投医”的情况。▲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

鼓励医生参与研发

全球销量最大的10款药物中,有三四款都是皮肤病相关的创新型生物医药。皮肤治疗是创新型生物医药推广使用的重要领域,包括大分子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和核酸药物等。

近年来,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特别是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促使国内外上市的创新型生物医药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很多疾病的治疗现状,提高了患者使用创新型生物医药的疗效、安全性。但在药物研发方面,还有更大潜力有待挖掘,以银屑病为例,目前的创新药主要针对的是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7、白介素23等靶点。实际上,科研上已经发现了更多、更有效的潜在治疗靶点,但多数针对新靶点的创新药还没有上市,我认为,需要各方加快研发和临床试验的速度,重点发力三点:

1.加强国产药创新性。当前,多数创新型生物医药都是进口的,进口创新药对我国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更多研究。国家应积极支持国产生物医药重点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原始创新药物;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全链条;药品监管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加速国产新药的临床研究和上市审批速度。

2.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研发。医院不只是生物医药的使用终端,也是研发起点,很多疾病的治疗靶点是由医务人员发现的,但多数科研成果以发表论文为结束,药企也很少关注临床最新科研成果和患者治疗需求。我认为,医务人员应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参与方,新药研发应始于临床,最后用于临床。

3.加大创新型生物医药推广力度。目前,创新型生物医药的临床应用比例较低,患者对新药了解不足,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创新药物掌握和了解不足也是重要因素。想要破解这一困境,要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均衡化发展;做好创新型生物医药的科普宣传,让医生和患者敢于用好药、善于用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