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痛风会伤及心血管

受访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童  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   原  琳

本报记者 田雨汀

有一种病,既是馋出来的,也是懒出来的,来得快去得快,但疼起来真要命,那就是痛风。目前,全球痛风患者超过5500万,长期受到各类并发症困扰。近日,发表在《柳叶刀·风湿病学》上一项涉及86万人的最新研究显示,相比普通人群,痛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升高58%,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疾病、血栓栓塞等12种不同的心血管疾病。

痛风和心血管病是“难兄难弟”

“痛风是由高尿酸引起的,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通常经过肾脏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童强介绍,一般情况下,人体内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当嘌呤代谢出现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过少时,尿酸就会进入血液,导致高尿酸血症。体内尿酸长期过多易形成结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指、脚趾等关节周围,就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发生痛风。

在过去,痛风被形象地称为“富贵病”“帝王病”,因为只有吃穿不愁、大鱼大肉的富贵人家才会患上痛风。在欧洲历史上,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及多位英法帝王均曾遭受痛风折磨。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高嘌呤食物明显增加,全球高尿酸血症、痛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柳叶刀·风湿病学》的这项新研究纳入了15万名痛风患者和71万名无痛风人群,平均随访6年半后发现,痛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无痛风人群高出58%。具体来看,痛风患者的中风风险升高45%、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52%、外周动脉疾病风险升高52%、主动脉瘤风险升高57%、心肌炎或心包炎风险增加61%、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增加83%、房颤风险增加83%、心脏传导系统疾病风险增加88%、心律失常风险增加59%、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风险增加69%、心力衰竭风险增加85%、心脏瓣膜疾病风险增加85%。

“痛风和心血管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二者的共患率可超过9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中风风险升高45%、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52%、外周动脉疾病风险升高52%、主动脉瘤风险升高57%、心肌炎或心包炎风险增加61%、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增加83%、房颤风险增加83%、心脏传导系统疾病风险增加88%、心律失常风险增加59%、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风险增加69%、心力衰竭风险增加85%、心脏瓣膜疾病风险增加85%。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原琳表示,不少国内外研究都发现了痛风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02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证实,痛风发作与后续短期(0~120天)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关。国内一项研究也显示,与非高尿酸人群相比,高尿酸人群的新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衰、冠心病、外周血管病等)风险升高86%。童强指出,如果治疗不及时,痛风患者会在疾病晚期出现关节功能丧失、肾功能异常,以及多种并发症,几乎都与心血管相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年轻人不可疏忽大意

在我国,痛风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也已成为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后的“第四高”。《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为 13.3%,患病人数约为 1.77 亿,痛风总体发病率为 1.1%,患病人数约为 1466 万。其中,近60%是18~35岁的年轻患者。

《柳叶刀·风湿病学》的研究发现,同样是痛风患者,女性的心血管病风险高于男性,年轻人高于老年人。原琳解释,由于女性绝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有利于尿酸排泄,因此绝经前尿酸值往往比男性低。但绝经后,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随之升高。理论上,与青壮年相比,老年人更容易得痛风,但当下年轻人更易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导致痛风呈现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临床上确实可以看到,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不在少数,年轻人越来越多。”童强说,痛风的高危人群包括:男性,绝经后女性,有痛风家族史,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或长期高嘌呤饮食(如海产品、动物内脏、肉汤),过度劳累、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

两位专家表示,在高危人群中,痛风可能给心血管带来“三重风险”。首先是代谢紊乱。痛风本身就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很少出现单纯血尿酸升高,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其他代谢问题,部分痛风患者甚至合并肝肾功能受损,因此痛风也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其次是破坏血管。痛风患者体内的尿酸盐结晶不仅沉积在关节周围,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发心肌梗死。痛风患者还可能因为血液循环差,出现心血管狭窄、冠心病等。最后是全身炎症。痛风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对急性发作期的痛风病人抽血化验时,往往会发现有些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量等)非常高,这意味着出现了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痛风偶尔发作一次,患者还能承受,但若每月发作两三次,高频次的炎症风暴会让患者心血管负担不断加重。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痛风就好比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原琳强调,痛风和心血管病的组合属于“1+1>2”,会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举例来说,高血压可以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血管阻力增高,严重者肾功能受损,尿酸的排泄就会减少。此时,体内血尿酸水平会升高,由此便增加了痛风的风险。”童强说。

个体化用药,避免交叉作用

一般来讲,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突发关节剧痛,最常侵犯足部大拇趾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急性发作期持续数天到两周不等,之后会反复发作。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检测尿酸水平以明确诊断。通常,成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尿酸值高于420微摩尔每升,绝经前女性高于360微摩尔每升,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专家提醒,这并非绝对标准,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尿液尿酸测定、超声检查、CT等。

两位专家强调,痛风患者必须尽早预防心血管病。首先,严格控制问题指标水平,如血尿酸、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定期健康体检。其次,限制动物内脏(如肝、肠、脑等)、水产品(贝类、鱿鱼、虾等)、浓汤(猪牛羊肉等熬制的汤)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尽量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最后,要规律运动、控好体重、戒烟限酒,将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逐一排除。

除了控制危险因素,痛风和心血管病的治疗药物可能存在“交叉作用”的问题。对此,童强提醒,用药应尽量避开副作用,强调患者个体化评估,最大程度地降低治疗风险。举例来说,部分降压药,如利尿剂,可能会引起血尿酸升高、诱发痛风,对于痛风风险较高的高血压病人,接受钙离子拮抗剂和氯沙坦治疗可能获益更大。原琳也强调,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痛风治疗药物中,别嘌醇需注意药物过敏发生;非布司他类对心血管存在副作用;部分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引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对于痛风患者,临床医生应先评估其整体身体状况、病情及合并症等,再给予针对性用药。”

最后,专家们提醒,积极运动能够提高代谢,也是对抗痛风的“利器”。由于很多痛风患者关节内已经存在痛风石,所以尽量不要选择跑步等剧烈运动,可尝试相对舒缓的太极拳、八段锦等。如果喜欢游泳,注意水温不能太低。应控制总运动量,避免疲劳和乳酸堆积诱发痛风发作。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一定要多喝水,尽量每天保证饮水量达2升左右。冬季寒冷时建议尽量在室内活动,其他季节天气晴好时可多到室外活动。若处于痛风的急性发作期,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