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与病毒抗争是常态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2023年秋冬以来,我国出现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叠加流行的情况。有网友感慨,近一段时间自己和身边人好像一直在生病,“全家人像车轱辘一样,小的老的反复、交叉感染各类病毒,每个月都难消停”。也有网友表示,自去年1月8日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从诺如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到猴痘病毒、登革热病毒,身边的病毒似乎“变多了”。与各类病毒抗争,是否将成为生活的常态?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病毒的传播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温度、生活方式、病毒本身变异情况等。不同病毒有其特定的活跃时节,因此传染病流行具有季节性、暴发性特征。比如呼吸道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在秋末、冬季和春初更易流行,因为此时天气较冷,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时间延长,加之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聚集在室内,为病毒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肠道病毒如甲肝病毒、轮状病毒等倾向于在夏季流行,因为受高温影响,人们吃生冷食物频率增加,且食物和水源易被细菌、病毒污染,导致感染几率增大。

杨占秋表示,自然界的病毒种类很多,叠加感染与流行是正常的。新冠疫情期间,大众更关注新冠,尽管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同步流行,但因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与新冠相似,很多人只关心“新冠阳没阳”,未进行其他病原体检查,就造成这些疾病“缺席”的假象。随着新冠防控进入常态化,其他呼吸道疾病重归大众视线,才显得突出。当前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体引起,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和检测方法,发病情况也处于可控水平,不必恐慌。

从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H1N1流感,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2020年的新冠……不同病毒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发一波“大流行”。杨占秋称,这种疫情大流行在所难免,以后也可能不定时暴发。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警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呼吁各国为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的“X疾病”(未知疾病)做好准备。

“与病毒相伴相随、不断抗争会一直延续,因为病毒只要出现就很难消灭。”杨占秋说,现在已控制的病毒主要有天花病毒、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目前,90%的病毒感染不能完全控制,比如虽然全球有200多种新冠疫苗,但保护率仍不够,根源在于疫苗研发速度滞后于病毒变异速度,变异株常能避开接种疫苗或早前感染形成的免疫力。

当前,人类已采取预警措施。上世纪50年代,世卫组织就启动全球流感监测与应对系统。我国建立法定传染病上报机制,发现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均需按要求报告;当各地卫生局等发现地方暴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等,也要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杨占秋称,目前仍有很多病毒没有监测网,预警措施也跟不上,尤其是对新发病毒缺乏认识与管控机制,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与他国合作,搭建起更全面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2.政府完善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充分总结疾病流行规律与过往防控经验,加强疫苗研发,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3.医院、科研院所等的职员发现异常感染情况要足够敏锐,积极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时上报。4.民众注意个人防护,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尽可能远离高发地区,少出门;出门时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饮食安全,感染后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