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4月15日—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专家解读淋巴瘤防治要点

淋巴瘤被称为会“跑”的肿瘤。除了毛发,它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而相比其他肿瘤它又很会“乔装打扮”。 4月15日—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杨申淼教授就淋巴瘤诊疗现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同其他肿瘤一样,往往在年龄比较大的人群里更加集中。杨申淼表示,淋巴瘤亚型众多,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侵袭性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增殖快,症状发生较早,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损害器官功能,甚至直接威胁生命。另一类是惰性淋巴瘤,肿瘤往往发展得特别慢,很长时间也不会出现症状,易被忽视。由于器官功能损害往往不严重,有相当多病人可能终身不需要治疗。侵袭性淋巴瘤的中位诊断年龄大约60岁,惰性淋巴瘤的中位年龄在65岁以上;在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例如欧美国家,一些惰性淋巴瘤中位诊断甚至可以高达75岁。

杨申淼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提高,常规体检的比例提高,淋巴瘤检出率也在提高。淋巴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是淋巴结肿大并不都是淋巴瘤。淋巴结肿大原因很多,有可能是肿瘤,也有可能是良性,比如病毒感染,新冠、流感等可以导致反应性淋巴结炎,局部可以红肿热痛。而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无痛性的,一般可以持续增大。尽管淋巴瘤诊断过程复杂,但是由于不能诊断耽误病情的情况越来越少,既往从有症状到诊断的中位时间可以达到半年,现在可以缩短到三个月甚至更短。多学科会诊(MDT)对于淋巴瘤患者快速获得诊断至关重要。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创新药及疗法,让淋巴瘤成为控制率及治愈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回顾淋巴瘤治疗手段的发展历程,杨申淼说:“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免疫化疗的出现。2000年以后CD20单抗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淋巴瘤治疗来到了免疫化疗时代。第二个里程碑是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在一些淋巴瘤亚型达成高效安全,使去化疗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已经上市了几款BTK抑制剂,中国老百姓是非常幸运的,可以有更多个体化的选择。第三个里程碑是免疫治疗的出现。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去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相较于传统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使完全不同的思路,双特异性单抗、CAR T细胞治疗等成为研究热点,也是近几年有巨大突破的领域。”

杨申淼强调,不同淋巴瘤患者要根据病理诊断、病理亚型、临床分期等,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侵袭性淋巴瘤具有可治愈性,2/3的病人通过一线治疗可以治愈,患者在整个化疗期间要注意安全卫生,减少感染风险;关注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和医生有充分的沟通,以保证安全有效,治疗足疗足疗程。当前,惰性淋巴瘤仍不可治愈。但是惰性淋巴瘤进展慢,可以长期观察,要坚持定期随访,找到最佳治疗时机。病人如果已经启动治疗,尽量避免不良事件导致药物减量或治疗终止,还要持续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以期最大获益。” 

在杨申淼看来,创新疗法让淋巴瘤治愈成为可能,而不可治愈的淋巴瘤患者经过长期规范治疗也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样,实现高质量的长生存。目前国内已有BTK抑制剂等创新疗法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极大地提升了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能够惠及到更多中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