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2024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以声为羽,专家共话乳腺癌防治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第二高发的癌种,2022年中国新发病例超过35万例,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发病率均持续上升;同时,中国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欧美国家呈更年轻的趋势,已经成为不少职场女性、年轻妈妈最大的健康威胁。

  今年的4月15日到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提升全社会癌症防控意识,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癌症防治工作。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余科达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张剑医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综合肿瘤科熊慧华医师、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郑亚兵医师、南昌市人民医院乳腺内科陈文艳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汤立晨医师,共六位、来自四个不同城市的乳腺癌临床专家共同在防治周期间做客了上海新闻广播医时三刻X《直通990》特别节目,全方位传递了乳腺癌防治知识。

乳腺癌“盯上”年轻患者

很多人印象中,乳腺癌更偏爱年长者。但实际上,中国等东亚国家的乳腺癌中位发病年龄为45-49岁,美国乳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则为62-64岁,因此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早于欧美国家,年轻乳腺癌占比更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余科达解释,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除遗传因素、个人生理因素外,生活环境、精神压力也会产生影响。早筛早诊的普及,能使更多早期患者被发现。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会比年长患者更差吗?余科达给出了遗憾的答案:“是的,越年轻的患者预后越差。”与此同时,年轻患者本身有更多诉求——乳房外观是否美观?生育怎么办?家庭和睦如何维持?怎样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她们既需要医疗技术的客观保障,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多维度支持。

同患者和颜悦色地沟通,手术前一起坐下,谈谈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在余科达看来,和谐的医疗关系能够为患者带来情绪价值,为提升治疗效果提供良好保障。所幸的是,乳腺癌患者整体预后状况良好,有机会重返社会、回归岗位。“我们也鼓励患者得了癌症后,向病友敞开心扉,一起携手向前。”

用科普+人文关怀,助力乳腺癌患者回归生活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乳腺癌患者康复沙龙,妍康沙龙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沈镇宙于2003年倡导发起。成立21年来,一直以“关爱、支持、互助、促进康复”为宗旨,从一支仅十余人的团队拓展至拥有上百位线下固定长期志愿者,线上关注者超过十万人,意在帮助患者通过恢复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最终回归社会角色。

宣讲、科普书籍、公众号“妍康e随访”……通过不同平台,妍康沙龙科普乳腺癌治疗领域最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专业支持——可能遇到哪些治疗上的困难?能做的选择是什么?

不过,对于患者而言,医生再怎样感同身受,也没有经历过同样的苦痛,但已经康复的姐妹尤其能共情新病友的心理状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汤立晨介绍,妍康沙龙组建起患者互助会,身着粉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每周三风雨无阻走进病房,为新病友提供同辈支持。同时,妍康沙龙也获得了很多爱心企业、名人的社会支持,互相回馈,“粉丝团”越来越大。

余科达也在参与一档王牌科普栏目。青云科普是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委会携手若初健康从2020年“五四青年节”起推出的一档全年54期的乳腺癌原创专栏,由来自上海市 22 家医院的 54 位乳腺癌青年专家全方位解析乳腺癌,注重内容和文字的科普性、可读性,结合视频,以更轻松的“健康快餐”形式将知识“营养”传递,目前第二季已收官。

从预防到治疗,以患者需求为先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第二高发的癌种,但乳腺癌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张剑介绍:“乳腺癌提倡综合治疗,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我们统计的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了93%,大家无须恐慌。”

对于早期的乳腺癌,往往通过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来避免复发。即使出现复发,很多情况无法手术,但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也能极大延长这部分复发人群的生存时间。如果筛查晚了一些,并不是那么早期的乳腺癌,也有机会通过新辅助治疗,也就是术前治疗,缩退肿瘤,争取手术机会。

此外,近年来创新药物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治疗观念和认知的改变,患者的需求也在倒推药物的安全性和副反应管理,期待更便利和更舒适的治疗手段。张剑长期从事抗肿瘤新药的早期临床研发,他介绍道:“制剂的变化改善了毒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比如从植入剂到微球,从皮下注射改成多部位肌肉注射,针头更细,注射体验更好,患者也更满意。又比如在原有静脉剂型的基础上开发了皮下制剂,患者可以免受静脉注射之苦,也缩短了治疗时间,节省了成本,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在毒副反应管理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创新的重要措施。”

另一方面,开出适合治疗方法的处方只是治疗的第一步,还需要医患的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的全过程。对需要维持治疗的患者来说,经常跑医院的检查和开药增加了生活中的不便。对此,张剑先是强调了线下面诊交流的不可替代性,又介绍了线上问诊为患者考虑的创新之处,复诊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和配药,为患者的长期治疗提供便利和支持。

以《专家共识》推动临床医生观念

越来越多的创新方案和药物也推动着更多指南共识的出台和更新。卵巢功能抑制剂(OFS)是乳腺癌治疗中常用的内分泌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数十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多位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专家,在2021年版本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并制定了《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近日,该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作为执笔之一,张剑介绍了该共识的更新背景和意义。

“由于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发病特征和欧美乳腺癌的差异,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中位诊断年龄更为年轻,约60%的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状态,因此展开关于年轻乳腺癌患者使用卵巢功能抑制(OFS)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获益等多项研究的讨论非常关键。基于这些重要的临床研究,专家组共同更新了本次共识,让更多医生了解卵巢功能抑制的应用。只要创新治疗手段推动患者的生存预后改善,就有必要更新,让更多医生了解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理念,惠及更多患者。”张剑表示。

以学术联盟联结跨区域交流

每次共识的更新完善,都离不开背后专委会全体专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区域专家的紧密交流。为了进一步促进乳腺癌治疗规范化和乳腺癌研究科学化,上海、浙江、湖北、江西等长江的主流和支流覆盖的12个省市,以学术、以科学为引导成立了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聚集乳腺领域的专家同道开展跨区域、跨医院的学术交流,比如互动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

三位同样隶属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综合肿瘤科熊慧华、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郑亚兵、南昌市人民医院乳腺内科陈文艳分别分享了所在区域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女性对乳腺癌的认知情况,存在不少共性。随着乳腺癌发病的增加和乳腺癌科普的普及,仍有很多健康女性对乳腺癌早筛缺乏了解,也没有定期筛查,错过了早期发现机会。专家们均表示,需要持续加强当地的健康科普教育,让更多女性可以通过乳腺癌早筛更好地保护自己。

对于患者来说,乳腺癌科普和治疗息息相关,也是她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患者通过科普对治疗有了更多了解,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实现医患的双赢和共同奔赴。

 “医时三刻”让美好发声

人生45岁,宛如时钟之三刻。这是医生专家成熟的黄金时期,也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时期。

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节目组参与制作的“医时三刻·让美好发声”中国首部医患同期声有声读物,以声音为媒介,选取全球范围内多本优秀文学作品,邀请45岁左右的中青年乳腺癌专家与患者共同参与。每期节目由7-8位中青年医生与患者代表作为嘉宾共同参与录制,交流阅读心得、推荐理由并领读部分章节片段,搭建起医患隔空交流的平台,引导患者重新思考和探讨治疗、生活、生命的意义,给予她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回归生活。

录制史铁生《我与地坛》选段的余科达为书中“残缺的身体,健全的精神”而动容,也希望“医时三刻”不仅面向乳腺癌患者:“没有一种疾病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通过一种疾病、一个人去寻找更广大的群体,让更多因为生病而焦虑、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沮丧、因为家庭关系而失落的人,都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精神支持。”

“‘医时三刻’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尝试。”张剑参与了法国作家让·多米尼克·鲍比《潜水钟与蝴蝶》的选段录制,在他看来,有声读物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让医生更好地共情患者,洞察患者的真实需求,站在同一立场抗击癌症达成治疗上的进步。让创新真正融入在患者的每日生活中。“‘医时三刻’不是一时三刻想起来的,而是要给患者全过程的关怀。”汤立晨参与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选段录制,在她看来,有声读物是非常好的陪伴,无论是在路上、在医院、在家里,都能有声音的陪伴,让患者感受到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