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本报专访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唐蜀华教授:两个方子去瘀养心

冠心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很多人认为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但其实,夏季也是冠心病“卷土重来”的危险时刻。盛夏酷暑,冠心病发作导致心绞痛乃至心梗的报道屡见不鲜。临床证实,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对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冲击。那么,生活中该如何护心养心,尤其是夏季如何防住各种危险因素呢?本期,《生命时报》专访了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唐蜀华教授。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人群也趋于年轻化。“现代人的饮食与古人有很多不同,是一些内科疾病多发、高发的诱因。”在唐蜀华教授看来,这种趋势说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人的食物中油和糖的获取很困难,不论游牧还是农耕,需要大量体力劳动。但现代人油和糖很容易获得,且久坐时间大大增加。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机理,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发展过程。唐蜀华教授说,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传统医学认为与“瘀”“热”“毒”有关。现代中医对这个病有新认识,认为寒凝、血瘀、气滞、痰阻、瘀热都是病机,不能简单地归于“胸痹”。从中医角度看,“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八八以后肾气衰”,当肾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和滋养五脏之阴时,就会导致心气虚、心阴虚或气阴两虚,出现阳虚,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冠心病。

现代中医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中的粥样斑块及血脂、血黏度等的增高即是“瘀”,炎症反应与中医“热(毒) ”的认识不谋而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微观指标,可发现炎症标志物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功能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等,即是“瘀热”所致。

中医认为,血糖和血脂在正常范围是营养,过度了就是病邪。高脂血症多是由于喜欢吃重口味食物、甜食、喝酒、抽烟等引起,这些习惯会损伤脾胃,让体内生热,继而诱发与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或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防治冠心病,中医建议先从生活方式开始干预,以去“瘀热”为主。具体做法是:定期体检,看各项指标是否异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涉及饮食过量问题。如果血糖高,精细米面要少吃,不宜超过食物总量的1/4,油和脂肪要少吃,每天不超过25克。肥胖人群要主动减重,管住嘴迈开腿,每餐七分饱,适量增加有氧锻炼。也可尝试做八段锦、打太极拳,这两项中医保健法能帮助降糖降脂降压。戒烟戒酒,避免过度紧张,保证作息规律。

冠心病人群,如何借助中医调治?唐蜀华教授说,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冠心病宜标本兼顾,以养阴活血、清热解毒为法,主要有两个思路:针对肝肾阴虚的发病基础,重视滋养肝肾以扶正;而对于瘀热蕴毒损络的病理机制,则重在活血清热解毒以祛邪。他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与研究,分别创制出新方黄芪生脉饮、芦黄颗粒,辨证施治。

黄芪生脉饮由生脉散演变而来,由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组成。黄芪、党参能益气,麦冬可养阴清热,五味子善滋阴。四味药相得益彰,共奏益气养阴之功。现代药理证实,黄芪对心肌有明确的强心作用;党参能改善内外源性脂质代谢紊乱,可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麦冬有抗心律失常和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麦冬、五味子能提高耐缺氧能力。

芦黄颗粒由何首乌、黄精、姜黄、红花、虎杖、漏芦组成,何首乌、黄精滋养肝肾;“气行则血行”,姜黄、红花通利血脉、化瘀行气;虎杖、漏芦清热解毒,对动脉粥样硬化(瘀热蕴毒)的治疗意义重大。

关于自己日常是如何养心护心的,唐蜀华教授笑着说:“我父亲(唐鼎元)也是一名老中医,活到95岁,他看中的就是《医经》(古代四种“方技之书”之一)所说的两句话: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与现代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结合,要做到:

一方面,高血压人群注重饮食少盐、糖尿病人群管好主食。

另一方面,起居有常就是持之以恒地早睡早起,中午打个盹。如果老是开夜车,尤其是熬夜看手机或看电视,阴阳颠倒可致气血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积久必致健康受损。中医认为,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为心经当令,是心神工作的时间,这时如果放下体力或脑力工作,让自己的气血再重新流回体内去“关照”内心,就不至于太劳心。可以说,午睡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冠心病。

另外,上了年纪后,每天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活动30~40分钟,快走或打打拳,身体微微发热就好,不必和别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