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当地处处可见象征吉祥、长寿的大榕树。闽地的长寿老人们虽然普遍矮小、瘦弱,但举手投足间仍透露出坚韧不拔的大家风范,正如榕树发达的根系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来会于治所”,说的正是相距省会福州不到70公里的闽东福地福清市。居住在该市港头镇东光村的王朋朋和吴坤宋这对百岁夫妻,都是103岁的高龄,已携手走过78年的风雨历程,正向“橡树婚”大步迈进。
父母康健,平时只能当闲职陪护
王朋朋1909年出生,吴坤宋1910年出生,两人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从幼年时就开始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并在饥一餐饱一餐的日子中长大。1935年,两人通过媒人说亲成婚,婚后共孕育2子3女,多年以来也曾吵过架、斗过气,但争吵过后,马上就和好如初。王朋朋认为生活中有些小吵闹无伤大雅,关键是要懂得退让,“生活上,我总是让着她,一旦发生争吵,一定会主动哄她;我知道她也爱我,好吃的东西总会要留下一份给我。”
二老有个“医生儿子”,排行老三的王钦龙1977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毅然返回父母所居住的港头镇卫生院任职,同时做起了父母的保健医生,至今已有36年之久。对此,他从未后悔,“俗话说‘父母在,不远行’,父母健康长寿,就是做子女最大的心愿。”王钦龙决定用自己所学的医疗知识服务双亲,不过因为父母长年劳作的缘故,身体都很健康,平时就连感冒都少有发生,自己反而只能做个闲职陪护,“父母底子好,这个很关键。”王钦龙介绍。由于家里穷,父母吃了一辈子的苦,上山下田下海,做保姆、洗盘子,直到80多岁才真正歇下来,常年的劳作,让两人的身体素质增强,就算大冬天的也经常是薄长衫一件。
母亲骨折,为她制作营养食谱却说不适应
6年前,吴坤宋在家不小心摔断了右腿。这可急坏了王钦龙,给母亲接好腿骨后,他开始为母亲量身打造康复计划:卧床静养百天;等骨折处愈合后再由人每天搀扶走动15-30分钟;早晚各做一次腿部按摩保持血液通畅;多喝大骨煲汤等等。 王钦龙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来为母亲调养,可没想到母亲个性倔强,完全不听安排,“两个月时自己就下床走路,补钙的汤不喝,运动量也少,就是喜欢在门口晒太阳,右腿反倒恢复得快,问她,只是说‘天生天养,自己会好’。”
5年前,王钦龙还给父母制作了“营养食谱”。“当时认为父母应该补充蛋白质和钙质,食谱主要以鱼类和骨类为主,再配点小菜。”一段时间过后,王朋朋却说头晕、不适应,“我从13岁就下海打鱼,这玩意吃过不少,可年纪大了就爱吃点清淡的,大鱼大肉的难消化。”王钦龙拿出血压计给父母测量,结果分别是170/95(毫米汞柱)和175/90(毫米汞柱),高于正常范围,难道真是饮食导致的?带着疑惑,王钦龙给父母的嘴巴“恢复自由”。
稀饭、青菜、地瓜干、鸡蛋……一段时间的清茶淡饭,当王钦龙再次给父母测量血压时,数值已降至110/70和115/70,对此王朋朋夫妇有自己的看法:“几十年的饮食习惯突然改变,打破了身体平衡,反倒得不偿失。”
互相扶持近80年,仍然恩爱如昔
王钦龙告诉众人,父亲前两年还经常在村里面散散步,与老邻居聊天、打牌,如今耳背,再加上母亲腿脚不便,就很少出门了。“很多人问过我父母亲,有什么养生秘诀,但不管是他们还是我们,都觉得一切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太强求。”王钦耀说,目前父母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每天都过得很放松。二老平日极少吃保健品,喜欢吃点稀饭,还有鸡蛋、鱼和蔬菜。
相伴相守78年,如今,王朋朋的耳朵有些背,别人与他很难交谈,但奇怪的是,这对老夫妻之间却能随意沟通,老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王朋朋总是能心领神会。“我妈妈胆子小,怕黑,从来不敢一个人睡,夫妻俩始终形影不离。”王钦龙说,父母两人一没见着对方就会焦虑不安。现在,母亲的手脚不太灵活,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是由父亲帮忙脱衣服和鞋子,夜里父亲总会醒来,帮老伴理一下被子。在子女们看来,父母的生活简单而平静,也许正因为这种简单质朴,才有让无数人羡慕的白头到老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