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移动医疗的春天来了吗?正在被重构!

移动医疗从2011年的15.8亿激增至2014年的30亿,短短3年同比增长达到89.9%。作为医生与患者互动的在线平台,移动医疗轻问诊多以手机APP的形态出现,医生将依据用户自己输入的,在线提供相应的诊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压力,却进一步加剧了慢病管理问题。如何权衡医生、患者、移动就诊三者之间的平台互动关系,何时才能够取得广泛的信赖,让老百姓安心买单,是否会走出一条真正移动医疗的春天之路?

在2015年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作为当下火热的移动医疗,岂能错过人们视野的追寻。而它,也似乎跟慢病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国家大力支持慢病管理的前景下,移动医疗又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呢?为此,大会设定了精彩的巅峰对决辩论环节——移动医疗的春天来了吗,正方代表为医疗媒体作家刘谦、汇马医疗创始人顾斌、中国医疗康复协会智慧社区专委会主任冯南海,反方代表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主任阴忆青、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北京协和医院副教授余可谊,特邀点评嘉宾为人民日报评论员白剑峰。

在本次辩论赛中,双方就“移动医疗,是辅助还是颠覆?”、“网络轻问诊,有没有前途?”、“移动医疗给慢病管理带来的是陷阱还是馅饼?”3个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正方认为目前移动医疗技术、环境已经成熟,可以开展网上问诊,线下医疗服务。反方认为移动医疗技术环境还不成熟,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即可。

第一题:移动医疗,是辅助还是颠覆?

正反观点:移动医疗,是颠覆。

刘谦:我认为移动医疗,是新型医疗的手段、技术,扮演的是辅助角色,医疗从业者志存高远,在未来能够改变医疗的流程,可能会颠覆。

顾斌:医学本身很难去颠覆,但有很多机会可以创新,通过对慢病的管理,帮助医患之间更好地进行互动。信息时代,给医生、患者带来更多的便利。

冯南海: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都是颠覆医疗模式。当质变的时候,可以会达到颠覆。 反方观点:移动医疗,是辅助。

阴忆青:移动医疗是一种手段,不是医疗本身。移动医疗会促进医疗,但不是医疗的核心。

李天天:我认为对方辩友犯了三个错误,一、盲目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移动医疗的技术并不依靠人的意识而转移,它对医疗有促进作用,但本身不能颠覆。二、偷换概念,统一用创新来涵盖,创新有很多层面的创新,辅助也是创新,颠覆也是创新,但是辅助和颠覆的概念是不同的。三、盲目套用其他行业的经验,医学中有人文,有关怀,有同情,有支持,这些永远不能用移动医疗的技术来取代。

余可谊:马云先生说医生可能在30年后失业,后来,我发现医生不是移动医疗可能取代的。因为医生是有温度、仁爱之心、专业精神的。互联网,移动医疗诊断会缺乏临床医生的经验,而技术不过是辅助。

第二题:网络轻问诊,有没有前途?

反方观点:没有

阴忆青:什么是轻问诊,怎样才是重问诊。所以,在这种语境下谈论是讨巧。原来,很多人在医院问诊需要花很多时间,移动客户端很自由,但到底有多少时间去付出,我认为是一个市场在抢另一个市场的价值。

李天天:轻问诊有没有风险,我的答案是有。医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医疗的核心原则就是患者安全,轻问诊,包括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面对患者安全的沉重话题,便利性、省钱、省时间永远都是次要的。值得关注的是,轻问诊能不能带给患者安全。目前来看,技术层面非常难以实现。但取决于我们医疗技术的进步,还有行医模式的改变。

余可谊:轻问诊的概念,我认为是春雨张锐创始人,为了规避一些法律的问题,推出来的。个人认为,春雨医生的问题偏向于全科医生,好大夫偏向于专科医生。医生投入的精力比较大,轻问诊有一定的意义,但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还较困难。希望,在我国全科医生中,能变成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及创造网络医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轻问诊是咨询的一种表现形式,跟现实情况中的问诊,有显著的区别。从国家的政策来说,互联网非医疗机构,在互联网是不允许进行真正地诊疗行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健康咨询、诊前咨询等,怎样去规避风险,为患者的安全寻更多的保障。

正方观点:有

刘谦:刚对方辩友提到了轻问诊的问题和局限,特别是李天天先生提的,省钱,便利较次要。但是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医保费用的负担,还有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所以,互联网轻问诊有必要。

顾斌:对于轻问诊的风险,其实在医生面诊过程中,也存在。门诊问诊效率较低,轻问诊,当然必须是医生才有资格开展,需要管理。这是符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可以为政府分忧。

冯南海:我感觉讨论这个话题还是回到问题的本质,医疗的目的是什么?给出诊断,药物治疗,通过系统的方式给患者的教育,咨询。对于很多慢病,除了诊断以外,更多地是需要教育,切实地帮助病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咨询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这个方面,做出一些创新,它本身是可以帮助我们来颠覆的。所以,像类似于这种轻问诊,对患者都是有帮助的。

总结:在大都市,还有偏远农村,互联网+医疗是很有前途的。针对李天天先生的三个问题,创新,颠覆有两个要点,开辟新的市场,达到这个方式目的,为了健康,应该有一个更便捷的方式,新的市场,轻问诊就是如此。 第三题:移动医疗给慢病管理带来的是陷阱还是馅饼?

正方:移动医疗给慢病管理带来的是馅饼

刘谦:慢病将是中国医疗体系中最大的负担,那么,未来慢病管理不应该只依靠医院、医生。患者可以在生活方式、饮食上自我管理,通过移动医疗的手段,把慢病管理变成现实。

顾斌:慢病管理,可以有目标的管理。通过获得及时的信息了解,获得及时的干预,得到改善。

冯南海:移动医疗走的路还比较艰辛。在慢病管理中,通过互动,整合、垂直管理,移动医疗会在慢病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反方:移动医疗在眼前一定是陷阱

阴忆青:在眼前一定是陷阱,一个新的技术,它会出现一个高峰,会有很多资金涌入,眼前将是陷阱。移动医疗连接医生和患者,但是医生门诊量比较大,如果医疗技术不能产生其它的创新,也是陷阱。

李天天:当我们谈到陷阱的时候,看到的是移动医疗技术阳光的一面,它体现在三个层面,技术、资本、市场。市场有需求,资本很热衷,技术有突破。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还有规范制度。法律约束。缺乏医疗体系的约束,无疑是巨大的陷阱。比如数据安全如何建立,中国有地方法案吗?保险公司愿不愿意为慢病管理去支付,如果保险公司不愿意,谁愿意去支付,没有资本去支持,移动医疗将何去何从?第三,患者的风险,改变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养。目前法规没有界定网络医生的职能,规范咨询与诊疗的边界,我们认为移动医疗仍然是辅助技术,而不是颠覆。

余可谊;是陷阱,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钱的问题。支付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医疗保险还有欠缺。人的问题,需要培养全科医生,进行健康管理,用人力成本是很贵的。医院支付的人力成本太低,没有足够的人力服务。

点评:重构融合医疗符合社会趋势

白剑锋:对于移动医疗这种新生的事物,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双方没有太大的分歧。谈起移动医疗,大家经常用颠覆这个词,对传统医疗非常反感。我认为颠覆的是传统观念,以医生为中心,移动医疗恰恰是看到了患者的需求和痛点。颠覆过去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是有积极的意义。移动医疗究竟能不能颠覆医疗体系,还是一个问号。我更愿意用重构融合这一词。在改变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是非常重要,也是传统医疗更愿意看到的。

马云先生说,很多人一生就输在对新生事物的看法上,刚开始是看不见,后来看不起,再到看不懂,最后跟不上。一定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到,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要相信法律、法规会慢慢完善。我不敢说春天到来了没有,至少我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看见了万物生长,有春天的气息。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有发芽,争取在秋天发芽。只要付出努力播种,大家都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