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先有“健康人”才有“中国梦”

受访专家: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 施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江 合

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 王培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 陈 勇

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健康中国”这一全新概念升级为国家战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积极进行《健康中国建设2030纲要》的编制和实施。何为“健康中国”,如何实现?本期,我们特邀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施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合、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王培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展开共论。

“健康中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命时报》:国家为何提出“健康中国”,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王培玉:当前,我国尚有慢性病控制、环境治理等涉及群众健康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很有必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 王培玉

江合: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成为两个突出问题,两者关系到民众健康,也关系到国家财政可持续发展、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可起到尽早进行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稳定民生和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等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江 合

陈勇:对国家而言,健康是民族力量的来源,先有“健康人”才有“中国梦”,没有健康体魄何谈民族崛起;于个人而言,健康是“1”,其他是“0”,失去健康一切都没意义。“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 陈 勇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 施贺德

《生命时报》:一个国家到什么程度,才称得上是健康的国家?

王培玉:对于“健康国家”,目前还没衡量标准,但在衡量国家综合国力时,国民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持续走高,危害国民健康,也制约综合国力的提升。

江合:从广义上讲,国家的健康运行机制包括健康医学、健康老龄、健康城市、健康金融等。而从狭义上讲,一个健康的国家必须做好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从全球来看,由于受到发展阶段、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实现狭义的健康国家都很困难,广义的健康国家更难实现。我们关注的也是狭义的健康中国。

我国健康程度处于中位水平

《生命时报》:如让您给我国健康程度打分,会打多少分,原因是什么?

王培玉:很难打,如一定要打,肯定及格了,该是中上水平的得分。我国经济水平属于中等,现有健康状况较好,人均期望寿命较高,但和经济更发达、健康水平更高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比如传染病、慢性病患病率仍较高,地区间人均期望寿命差距较大。

陈勇:打多少分取决于以什么为参照物。跟过去比,该打个高分,因为国人寿命大幅增加,国家健康程度发生了极大变化。如以全面小康社会为参照物,我认为只能打50分,因为目前各地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门急诊服务量年年增加,说明国人还存在很多健康问题,且因病致贫问题仍存在。

江合:和国际情况相比,我国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只能打个中位数以下的分数。原因在于,当前医疗体制扭曲,表现为支出不够,和国际比较,我国医保支出比例偏少,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严重不公平,庞大的公务人员占用了大部分医疗支出;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的医疗产业化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需求。

《生命时报》: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哪个问题最关键?

王培玉: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社会环境因素,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生活环境因素,以及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等人群行为因素。以慢性病控制为例,目前,很多国家的发病率稳中有降,但我国这一数字却在持续上升,这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医疗卫生服务没以预防为主,百姓健康素养偏低等诸多因素相关。

江合:所有因素中,医疗卫生和老龄服务机制最为关键,亟需国家层面早入手、早理顺。

实现健康中国,路还很长

《生命时报》:实现“健康中国”的重点方向有哪些,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陈勇:一是保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健康中国”需强调均衡发展。同时,还要淘汰落后的生产结构和产能结构,不能再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因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影响我们饮用的每一口水、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在人文社会环境方面,目前,我国很多欠发达地区生活条件仍然恶劣,用水、如厕等卫生问题尚未解决,亟需改造。

二是转变医学方向,重视疾病预防,让国人不得病、少得病。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发达地区面临的健康问题,则以因生活方式巨变带来的慢性病、富贵病为主。如今,世界各地都在花巨资搞医改,但在我看来,除了体制问题,我们更需重视疾病预防。强身健体、养生保健不应是个人自发行为,还需国家增加投入、系统指导。

三是重视中医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强调“治未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黄帝内经》中90%的内容不是谈如何治病,而是讲如何顺应环境,活得更好。中医是养生理念和技巧的宝库,值得我们积极挖掘,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养生文化。

江合:政府职责不容忽视,以下几个方向尤为重要:提高医疗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降低公务人员报销比例;医院区分公益和市场,建立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落实分级诊疗,鼓励公众逐渐适应;发展医务人员按劳取酬的价值分配机制,实现医药采购的独立和公开。

王培玉:实现健康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五年很难实现,至少也要几十年。

《生命时报》:国外是否有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王培玉:在环境治理、食品安全、卫生服务等方面,我们需向发达国家学习。在很多发达国家,常年的空气质量都在优良水平,而在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一年中只有1/3左右。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也要多向欧盟、日本等地区学习。

江合:和我国一样,澳大利亚医疗也是从纯公费开始的,结果造成医疗低效和低质,后来他们引进了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了分级医疗体系,缓解了社会矛盾。我国台湾地区也曾遭遇医疗矛盾突出的问题,后来通过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使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都成为了有效的服务供给方。

施贺德:中国要想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大国,应在以下方面取得进步:首先,做好传染病预防,目前,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疾病仍会夺去很多中国人的生命;其次,采取强有力措施控制公众患慢性病风险,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均会导致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暴发,而过重的疾病负担可能大大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消除地区间的不平衡是推动健康中国的一大措施。总而言之,中国目前面临的健康问题和世界他国差别不大,中国在健康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也有不少值得世界借鉴。▲(生命时报记者 江大红 高阳 王黎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