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1000期,我们一起走过,见证健康中国

关注民生,为生命呐喊

吃得放心、住得安稳、行得安全……这些民众生活中的最基本需求,却常常遭遇阻碍。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选择积极面对,秉承客观、全面、严谨、科学的态度,发现不足,寻求解决之道。这样的努力,曾多次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一包辣条的制作真相》和《疯狂校车何时刹住》两篇文章更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民生问题无小事。我们帮读者纠正错误观念,对社会问题行监督职能,为生命健康发出呐喊。▲

打击神骗,揭批伪科学

从强调牛奶致癌论的“博士”林光常,到宣传茄子绿豆治百病的“神医”张悟本,再到号召吃泥鳅的“教母”马悦凌,多年来,“病痛不绝,神骗不绝”的现象一直存在。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健康媒体,我们在揭露伪专家、伪科学的问题上一直冲在前线,不仅做出了《该不该相信张悟本》、《专家批驳林光常歪理》这样的调查报道,还频频发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加强部门监管的呼吁。神骗不打,神医难为。传播真健康,我们一直在行动。▲

关怀老人,倡优雅老去

相比较其他群体,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度显然更高,而同时,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更多。因此,我们一直将报道重点之一放在老年人身上。

《百位老人的晚年期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老人们在想什么,要什么;《住不进去的养老院》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养老之难;《走访长寿老人系列报道》普及了各有特色的长寿之道;通过特刊《老了,我们要更幸福》详解如何获得晚年幸福。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老人的关怀。▲

公共事件,消民众恐慌

12年来,健康领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有牵动人心的汶川大地震,有来势汹汹的甲流感染,有日本的核辐射危机,有刚过去不久的西非埃博拉肆虐。

还记得,我们用不到3天时间,策划并出版了一份24个版的《用爱缝合伤口》“汶川大地震”专刊;也记得,我们第一时间精心策划并推出《核辐射飘到哪儿了》、《细查身边的爆炸源》、《埃博拉防控耽误不起》等重头报道。 面对或伤感、或焦虑的公众情绪波动,我们有责任及时介入,用专家的科学解读,消除恐慌。▲

聚焦环保,尽媒体责任

环境污染不是某个人的责任,但环境保护应当成为每个人的义务。作为媒体,我们更责无旁贷。

我们专设“流泪的母亲河”栏目,发表《360公里垃圾环绕青海湖》、《30多个毒坑威胁密云水库》等文章关注水污染;我们派记者深入弥漫毒气的垃圾填埋场,调查《北京周边垃圾围城》;我们顶着压力,报道正在消逝中的呼伦贝尔草原、天津大港湿地;我们遍访专家,共同探讨雾霾之困…… 相较很多机构、组织和志愿者,我们做的或许还很不够,但关注环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健康科普,给防病支招

传播慢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是每家健康类媒体的报道重点。我们当然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报道中,这部分内容占了半壁江山,这也成为我们与医生、医院紧密联系的纽带。

《最新版中国癌症地图》用最权威的解读,为各地读者总结了防癌重点;《心脏写给人类一封信》用最易懂的语言,代身体发出不堪重负的呼喊;《跟着舌尖上的中国做美食》用最形象的表达,教人们学会健康饮食。

无论患病还是没病,你都能从我们的文章中有所获益。▲

报道前沿,传国际资讯

我们坚定地认为,医学研究是前沿的,健康理念是全球的。除了保留12年之久的医学新知类版面,我们一直尝试采访领域内最权威的专家,解读最前沿的医学资讯。《美国研制“万能”抗癌药》、《“女用伟哥”露出真容》、《机器人心脏手术纪实》等文章,无一不是走在了大众健康类媒体的前列。无论国外先进理念,还是健康管理经验,我们希望把国际上最新鲜、最先进的资讯传给国内民众。▲

沟通医患,疗双方伤痛

看病难是大医院的心结,也是病人的心痛。多年来,不断发生的伤医、辱医事件,让医生身心受伤;求医不得、有病难治的经历,则让患者苦恼不安。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更是医患双方的伤痛。

很多时候,隔阂源于不了解,正如医患之间。从创刊起,我们就致力于为医患架起沟通的桥梁,用四篇容量的《中国医生生存状况系列调查》展示医生的不易;用《大医院到底有多挤》描述患者的难;用《医患沟通到底难在哪》直面医患沟通障碍。

治愈医患伤痛,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我们会做好属于媒体的部分。▲

专访名人,发健康倡议

与名人强强联手,有时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08年,演员濮存昕与我们携手发出倡议:“广用手帕,少用纸巾,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2009年,我们遍访梅葆玖、马长礼、谭孝曾、赵葆秀、孟广禄等京剧界名人,谈养生之道。2010年,我们推出十大特色专刊,广邀各界名人,携手发声。2012年,演员李亚鹏接受我们专访,述说多年做慈善的感受。2015年,作曲家阎肃之子与我们长谈《我的朋友老爸阎肃》。

健康,并不是一个人或一小撮人的事,而是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