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霍奇金淋巴瘤缘何“主攻”青年人

匆匆又一年,还记得去年夏天那部牵动无数眼泪的《滚蛋吧肿瘤君》吗?女主角年轻的生命最终还是没能挡住淋巴瘤的“索命”。淋巴瘤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淋巴瘤会将青年人作为“主攻”对象?防治措施究竟有哪些?很多人心里都有着一连串的问题。

发病:40岁左右是峰值

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呈明显上升态势,“名人”被淋巴瘤侵袭的新闻也几度成为媒体焦点。

淋巴瘤,作为最常见的血液肿瘤,分为两大类型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针对HL,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将其分为2个主要亚型:经典HL(CH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HL(NLPHL)。

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的年发病率大约为0.4/100,000,男性略为更多见(男性为0.5/100,000 vs女性为0.3/100,000),发病率峰值发生在40岁左右的成人中,是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如何才能及早察觉淋巴瘤的踪迹?无痛性进行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是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以颈部或者锁骨上淋巴结最为常见,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质地为硬橡皮样,边缘清楚。患者同时可以出现皮肤瘙痒、持续发热、盗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到疾病后期,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导致的器官压迫,肝脏、脾脏等淋巴结外的器官受累,以及骨髓侵犯。

据了解,临床上不少患者都是因淋巴结肿大就诊,一般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早期无明显异常,PET-CT作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发现异常的淋巴结病灶,有利于全面评估疾病分期和治疗效果。霍奇金淋巴瘤的最终确诊有赖于淋巴结活检发现CD15+CD30+的RS细胞的病理表现。

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可治愈”

在通常的观念中,恶性肿瘤总是和“不治之症”划等号,然而遭遇淋巴瘤并不意味着绝望。

现代放疗和化疗的应用使霍奇金淋巴瘤已成为可治愈性肿瘤,但大量长期生存患者的随诊结果显示,15年死亡率较普通人群高31%,死亡原因除了原发病复发之外,第二肿瘤占11%〜38%(实体瘤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13%,肺纤维化1%〜6%。此外,放化疗还可引起不育以及畸形等。这些都是过度治疗的结果。因此,通过对HL远期治疗并发症的认识,提出了防止和减少远期严重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的治疗新策略。目前主要根据临床分期结合预后因素制定HL的治疗方案。

早期且预后良好的HL患者接受单独的放疗即可,其他患者一般采取放疗+受累部位放疗的联合治疗。首选的化疗方案是ABVD,10%生存率可以达到70%左右。

虽然HL的预后明显优于其他恶性肿瘤,但仍有30-40%患者对化疗疗效不佳或复发,复发的患者的预后显著恶化。选用新方案并后续自体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常用的挽救性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疾病控制,而对于不适合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或无法获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或在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病情复发的患者,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标准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大约在10.7-26.9个月。而在国外,自2012年开始,Brentuximab Vedotin,一种CD30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因被证实可以显著延长此类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已被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在内的64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的H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都获得广泛认可。目前,这一药物也正在国内多家中心开展针对复发/复HL临床试验,希望可以早日用于临床让更多患者受益,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预防:健康生活从“减压”开始

淋巴瘤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谓的生物因素)、免疫抑制、环境污染及先天性免疫缺陷(遗传因素)等有关。其中,人体免疫力下降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值事业打拼期的青壮年群体而言。

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不足是很多上班族的“日常”,人体长期处于劳累状态会直接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可形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遭遇感染侵袭,淋巴瘤的发生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劳逸结合、作息规律、合理膳食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淋巴瘤的预防有着积极作用。

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检则可以帮助上班族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早期淋巴瘤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规范的体检发现,大多数病人的主要临床特征就是身体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的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发现。

健康小贴士

健康饮食: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动物蛋白、饱和脂肪、鸡蛋和奶油含量高的食物会增加罹患淋巴瘤的风险,而含有高纤维的食物如西红柿、椰菜、混合生菜沙拉的蔬菜、花椰菜等则可以降低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适度运动:步行是健康又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每天的步行数至少达到6000步。此外,骑单车、打太极等也是值得推荐的运动方式。

拒绝烟草:研究发现,吸烟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升高了1.35倍,吸烟超过20年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为1.84倍;而已经戒烟者的发病风险并未升高。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动吸烟也会导致发病风险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