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胰路前行, 勇攀高峰”

10年前的一天,16岁的黑龙江男孩小王来到上海长海医院。他的身高将近一米七,体重却不足40公斤。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发现,患者确诊慢性胰腺炎已有三四年时间,体内盘踞着4厘米的胰管结石。由于反复、剧烈的腹痛,小王已无法正常上学。此前,他辗转哈尔滨、北京等地各大医院,但除了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胰腺之外,都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2010年,经过长海胰腺疾病多学科团队两年的奋斗和探索,长海慢性胰腺炎“药物-胰管碎石-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模式已经初步建立,而李兆申的心头也时时记挂着当年的那个忧郁的少年。通过随诊系统进行沟通和预约后,小王来到长海医院住院治疗,通过病情评估、多学科会诊、预后判断等制订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成功实施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和胰管取石后,小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动,盘踞体内多年的胰管结石也不复存在。

慢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的疑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模式需终身服药,但疗效差、费用高,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严重并发症多。长海医院通过整合各学科优势医疗资源,建立长海胰腺疾病多学科团队,聚焦慢性胰腺炎基础研究和诊疗模式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长海模式”。至2017年,学科团队通过ESWL术治疗胰管结石超过5000例次,碎石成功率达98%,并发症发生率小于5%,显著提高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外科手术和后期观察的费用一般在6~7万,还不包括并发症后引起的二次治疗;而体外震波碎石等微创诊疗技术所需要的费用仅仅为原来的1/10。

2017年8月11日,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学组成立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廖专教授当选首任学组组长。这是我国首个慢性胰腺炎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整合了我国消化内科、普通外科、病理学、影像医学等相关领域临床和科研资源,旨在大力推动我国慢性胰腺炎基础研究发展,全面提升诊疗服务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提出,慢性胰腺炎基础研究和诊疗模式探索在我国起步较晚,学组的成立为相关领域的医学人才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平台,有利于通过临床总结与科研创新的双向转化,将创新理念与流程优化的有机融合,落实和推进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