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大医卫媛萍

“钱永恺,把手机给我,我想给病人调个(药)方……”去世前三天,深受癌症病痛折磨的卫媛萍躺在病榻上,含糊地告诉丈夫。

2017年8月14日9时20分,这位新乡市市直机关医院中医科(下称“市直医院”)的创始人因病情恶化,撒手尘寰,年仅59岁。噩耗传来,医院上下,无不悲痛。

“我们所有人都在等她回来,六月份的时候我俩还在电话里一起安排科里的工作,她还担心她的身体恐怕上不了全(天)班,只能换成半天班。现在,这些计划都实现不了了……”

谈及这些,市直医院医务处主任王忻数度哽咽。

【认真】 事必躬亲 一心为患者

30年前,29岁的卫媛萍刚到市直医院工作,就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印象里,她始终非常钻研、非常好学。”院长李颖波坦言,卫媛萍起初在医院任职全科大夫,但中医出身的她心底始终埋藏着一颗中医梦的种子,直到2008年萌发。

这一年,李颖波找到卫媛萍,谋划创建中医科,卫媛萍听闻后非常激动,“这个科室可以不那么大,但必须精致,药要用最好的,大夫要聘最好的,环境装修也要最好的。”

为了实现“三个最好”,卫媛萍事必躬亲,绞尽脑汁。

“药材不好,药效就差了一半。”卫媛萍坚持己见,必须用“同仁堂”的药材,而其面对的现实却是,“同仁堂”并不直接向医院供药……历经周折之后,药材之难终于迎刃而解。然而,寻找“最好的大夫”难题,随即又横亘在她的面前。

经过深思熟虑,卫媛萍决定向一位老师求援,这位资深专家虽已退休,但由于精力不支,已决定颐养天年,此前已经拒绝了原单位的返聘。卫媛萍虽多次登门,对方均予婉拒。卫媛萍没有轻言放弃,一次又一次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老专家终于出山。

历经三年筹备,2011年10月,中医科终于开诊,“我们当时已经做好了门厅冷落的思想准备。”市直医院药剂师崔红波回忆,“大家都没有想到,开诊没多久,我们的大夫就被患者们团团围住了。”

“她看病非常细心,不光问病人现在的状况,还问过去的身体状况,再针对性去调方。经常是药都开好了,(就)怎么吃(药)还要嘱咐人家大半天。”卫媛萍的患者、新乡市委党校张老师坦言,“有一天我去找她看病,前面的队伍太长了,轮到给我看病也没见她休息一下。”

“有时候我就故意喊她,说有文件要她签字,其实就是为了把她哄出来喝口水。你如果不哄她出来,一上午过去,她杯子里的水都还是满的。”谈及往事,王忻落泪难言。

在卫媛萍带领下,中医科很快就成长为市直医院乃至全市中医领域的标杆。

数年间,中医科已由当初的一间屋子变成了两层楼,除了基本的中医诊断室、专家工作室,还开设了中医皮肤科、中医骨伤科、治未病室、中医眼科、小儿推拿室、针灸室等二十多个科室。由于社会好评如潮,河南省中医院将其列为协作医院。一时间,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即使荣誉等身,卫媛萍对病人“真心、诚心、细心、耐心”的原则也没有丝毫改变,

“你拍张舌头的照片发过来给我看看。”

“你们下午怎么没来?你母亲还咳嗽吗?”

“琥珀是冲服的,喝药是放一点然后喝下。”

“我明天(周末)去趟医院,给你看完我再走。”

……

卫媛萍的手机微信里,患者的咨询占了大半。

她以一贯之的“跟踪式治疗”、“结缘一人,服务全家”、“照顾老幼,视同至亲”,更是通过全体同仁的发扬得以光大。

【坚守】 工作三十年 不忘初心

“有时候她累了或者说是管理上力不从心了,也会找我哭鼻子。”李颖波说,“有一天,她对我说,昨天晚上骑车回家,她哭了一路,病人实在太多了。一天下来,觉得自己太辛苦了。我当时劝她,不行就改成半天班,但是她不忍心,说很多病人都是从外地赶过来,有的还是老人,有的还是山区的,咋好意思让人家白跑一趟?”

事实上,卫媛萍的身体并不好。在去世之前,她已经做过了四次手术:剖腹产、鼻腔手术、子宫肌瘤摘除手术和胆囊摘除手术。

2014年10月,卫媛萍正式退休。她前往上海看望女儿时,拿着自己开的药方去一家药店抓药,店长得知药方出自卫媛萍之手,一番深谈之后,便提出以“每天坐班半天,月薪三万元、外加10%药店股份”的条件,聘请她坐诊。

当时,钱永恺负责招商工作,经常出差上海,且即将退体。卫媛萍倘能加盟该店,可谓既能与漂泊海外多年、后到上海工作的女儿团聚,又能依靠一技之长领取高薪,在上海安渡晚年。面对全家人的支持,卫媛萍动心了。

但是很快,卫媛萍就变卦了。

“每天都有几十个病人给我打电话,我让他们找别的大夫看,他们都说想等我回去。一个山区的老人等了我一个月,跑了三趟都没找着我,对我很失望……”卫媛萍在电话里如此告诉钱永恺。不待丈夫同意,她已飞了回来。

卫媛萍接受了市直医院的返聘。这家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在政策范围内能够给予其最好的待遇是:月薪1260元,外加数百元的奖金。

“有一次我去接她下班,医院走廊的灯都黑了,我就说她,‘你都退休了,怎么还工作到这么晚’。”卫媛萍工作太忙,在家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丈夫在照顾她。

今年4月12日,在郑州参加学习后返回的卫媛萍觉得胃疼,就让丈夫陪同去了新乡市中心医院检查。为了减轻胃镜痛苦,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CT。而检查结果却是——卫媛萍已患胰腺癌,且已至晚期,并转移到肝脏。

“这三个月,我一直陪她在上海治病,前后化疗了四次。她身体素质本来就差,化疗以后人就不行了,我们就回到了新乡。她高烧十几天一直不退,只能靠吃抗生素,输血浆置换、输白蛋白、打进口针来维持。”钱永恺泪眼婆娑。

而“休假”三个月,卫媛萍对单位宣称的却是“要陪伴待产女儿”。

这个时常夜半时分才能赶回家中的女人害怕,因为化疗,头发都掉光了的样子会被同事们看到,她像捍卫理想一样捍卫生命的自尊。要知道,这是一位面容和善、体态优雅,甚至被人夸衣服穿的好看,仍会脸红的女人。

“她这一辈子都没闯过红灯,即便是晚上路上没人,她也要等绿灯亮了再走。临终前一天她还在嘱咐我,把别人来看她时带的水果、牛奶放到柜子里,好让人感觉医院的环境不那么乱……”钱永恺的身边,还放着妻子的衣物,恍若人在眼前。

卫媛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慈爱】 滋兰之九畹 树蕙之百亩

“你明天就不要来了,科里‘冬病夏治’工作正忙,离不开你。”在生命即将结束的前夕,已经骨瘦嶙峋的卫媛萍,还如此嘱咐过来探望她的学生毛磊。

毛磊食言了。他放不下这位待他如子的老师,他不相信曾经笑容可掬、神采飞扬的老师,已经被病痛折磨得全身染黄、虚弱不堪。尽管,作为医生的他十分明白,连吗啡都不能缓解的疼痛,他为老师所做的那些针灸按摩,其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卫媛萍把科里的年轻人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工作上,犯了错就严厉批评。生活中,对他们又是百般照顾。不仅为他们联系过住房,还给他们介绍过对象,甚至主动要求医院,能够从她的工资里扣出一些分给年轻人,以减缓年轻人的房贷压力,让孩子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事业。

“对我而言,卫主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之良师,她那慈母般的关怀和帮助,让我时时心怀感激;她对病人极端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学生朱海涛的悼词如是回忆,“在她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我顺利的完成了由一个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卫媛萍以其生命的绝唱,践行了中国医圣孙思邈倡导的理想准则。

卫媛萍的离世,令亲者痛,闻者悲,而她一生的行医准则、为人标准,却长存于世。

“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王勇 余晓/供稿 摄影/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