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成人心衰患者超1000万!慢性心衰管理任重道远

当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首要疾病。其中心衰发病率高,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到高达0.9%[2],预计患者人数超过一千万。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其最主要的两个诱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数量日益增加,我国拥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心衰高危人群。

北京安贞医院刘宇扬教授指出:“心衰是一种长期进展性严重的心血管慢性疾病。只有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慢病的发生,才能够延缓它们最终走向心衰。尽管目前在我国心衰治疗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受患者经济能力、创新药医保覆盖,以及有效的长期管理模式缺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心衰仍是尚未攻克的顽疾之一,长期管理任重道远。”

慢性心衰防控关乎民生,患者治疗需求远未满足

我国成人心衰患者基数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心衰普及率不高、民众对其普遍缺乏基本认知,致使很多患者错失了最佳诊疗时机,约2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3]-[4],约有50%心衰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5]-[6],生存率低于多种癌症。

不仅如此,由于心衰导致反复住院,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数据显示,我国患者平均每年住院2.4次,约69%的患者都有1年内再住院的经历,年均住院天数长达22天[7]-[8];我国心衰患者年均医疗费用近29000元,高于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即使在现有的标准药物治疗下,我国心衰患者住院频率高,经济负担重以及死亡率居高不降等诸多治疗需求尚未获得满足,防治形势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心衰防控关乎民生。因此,提升慢性心衰的诊疗水平,重视并加强对其长期管理势在必行。”刘宇扬教授在分享心衰诊疗现状时指出。

推进心衰诊疗新进展落地,国家医保准入仍是关键

尽管心衰仍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尚未被征服的“最后战场”,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在医学界科学家、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心衰领域在规范推进及治疗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2018年10月,随着《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为中国心衰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翻开我国心衰整体防控的新篇章。

新版《指南》在2014版的基础上,在心衰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在心衰的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充分与国际接轨,已经被纳入欧美指南的创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也被18版指南列为一类推荐。

“这一更新主要基于ARNI药物突出的临床表现:根据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在心衰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其使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0%[9],意味着可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负担,展现出了更高的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刘宇扬教授介绍说。

作为全球唯一的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于2017年获中国优先审评上市,为心衰领域近20 年来的突破性药物[10],一年后进入指南一类推荐,并已纳入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吉林和西藏六省医保,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并促使心衰患者及时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中国数百万的心衰患者树立了新的希望。

“但要满足更多心衰患者的治疗需求,仍迫切需要从国家医保准入层面给予慢性心衰治疗的关注与支持。”刘宇扬教授强调,“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启动在即,期待将慢性心衰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造福更多患者。”

心衰管理存短板,呼吁建立长期管理模式

据了解,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力衰竭防控仍面临着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标准、随访不规范等管理难题。

刘宇扬教授从心衰管理团队建设分析表示:“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给予患者适合的诊治和长期管理需要由心脏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护士、药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并遵循心衰指南及相关疾病指南,按照一定的流程及规范相互协作来完成。这对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减少住院次数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刘宇扬教授认为,心衰疾病管理需要社会、医院和个人多方参与,多方贡献,建立慢性心衰全程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心衰管理建设:首先,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衰患者,需要谨遵医嘱,接受标准化治疗;其次,通过分级诊疗,建立心衰患者长期随访机制,联动社区,行成“家庭-社区-医院”三层联动的体系;最后,加强患者疾病教育,尤其关注患者长期疾病管理,授之以渔,让患者成为自己的健康顾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 2 ): 98-122.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4.02.004

[2]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 3-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2):98-122

[4] Gerber et al. JAMA Intern Med 2015,175,996-1004.

[5] Xu Y, et al. Exp Ther Med. 2013 Dec;6(6):1437-1442.

[6] Zeng H, et al. Int J Cancer. 2015 Apr 15;136(8):1921-30.

[7] Huang et al. J of Medical Economics20:5, 549-553, DOI:10.1080/13696998.2017.1297309

[8] Cowie, M. R., Anker, S. D., Cleland, J. G. F., et al. 2014. Improv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hospitalization

[9] McMurray JJ, Packer M, Desai AS, et al. Angiotensinneprilysin inhibition versus enalapril in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 2014, 371(11): 993-1004. DOI: 10.1056 /NEJMoa1409077.

[10] Jessup M. N Engl J Med 2014;371(1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