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胃癌关爱日” 专家建议要培养患者正确的就医习惯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扎实推进我国癌症防治工作,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共同发起,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办,罗氏制药中国支持的“胃爱喝彩”2019首届“胃癌关爱日”系列公众宣教活动于12月3日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集结爱心之力,帮助胃癌患者拥抱美好明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肿瘤中心主任徐惠绵教授作为倡领专家表示:“胃癌依然占据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前5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早诊早治是核心,规范化治疗是关键。生病后也不要绝望,不要放弃治疗,应该遵循医生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教授也表示,“胃癌关爱日需要解决的,一方面是向患者普及知识,让他们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我们要帮助患者培养正确的就医习惯,信任医生。”

胃癌高发 严重危害国人健康

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据Globocan 2018数据显示,中国胃癌年新发病例数排位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第三位,年新发病人数45.6万,死亡人数39.0万,平均每1~2分钟就有1名国人因胃癌失去生命,被称之为“中国式癌症”,给国家、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胃癌的发病率之所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高,徐惠绵教授认为跟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有关系,比如霉变食物、烟熏、含亚硝盐食物、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跟区域性有关,比如在西方、北美等地区,乳腺癌、前列腺癌是比较高发的。而中日韩胃癌发病率较高。此外,胃癌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遗传易感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肿瘤中心主任徐惠绵教授

“很多患者会相信网站上的信息,自己上网查找胃癌治疗的方法,包括饮食上,中医治疗、偏方等,其实这些信息经过研究证实大多是无效的,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性的推销行为,但患者急于求医,就会愿意去相信这些虚假、错误信息。”刘云鹏教授认为,以疾病科普、健康知识的为嘘头的推销商业信息,除了加强管控之外,大家千万勿听勿信,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教授

防“胃”杜渐 立足早筛 提升公众胃癌防治意识

我国目前的胃癌现状是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死亡率高,很多国人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相反,韩国、日本虽然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但死亡率较低, 且呈明显下降趋势。徐惠绵教授介绍,胃癌早筛率高是日本、韩国胃癌死亡率下降的关键。据统计,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2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进展期胃癌或晚期胃癌,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因此加强预防、降低胃癌发生几率的同时,更要提高胃癌的早筛意识。

刘云鹏教授也表示:科学的认识胃癌以及所患胃癌的类型是获取最佳治疗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至关重要的“时间”概念,防治胃癌要有更“早“的行动意识,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胃癌的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越早发现,治疗效果就越好。病理活检+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是最有效的胃癌筛查方法。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局部切除病灶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早期胃癌及时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92%以上。因此,积极全力贯彻并执行国家的”三早”措施,提升胃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识是降低胃癌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手段。

多学科协作 优化胃癌诊疗新模式

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众多,手术治疗、放疗、化疗还有靶向治疗等。徐惠绵教授认为治疗手段一多,患者想做决定实际上是很难的。胃癌分不同的类型,哪种类型对哪种药物治疗最敏感?哪种治疗手段对其又最合适?这是疾病决定的,不是患者,更不是医生。

“在医生眼里胃癌分十几种类型,哪种药物适合哪种类型,是由个体化差异决定的。靶向治疗、精准治疗、以及包括所有的药物治疗,患者应该把它理解为‘一把钥匙对一把锁’,对上了治疗效果就比较明显,对不上效果就差很多,“因此,刘云鹏教授认为有时候医生都很难选择,所以MDT多学科诊疗是胃癌精准治疗的关键,各个科室的医生可以在一起商量探讨,目的就是为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组合方案。

临床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国际公认的主流肿瘤治疗模式,多学科诊疗是胃癌精准治疗的关键。徐惠绵教授认为要明确肿瘤MDT的内涵。首先,肿瘤MDT按规定的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比如外科、内科、放疗、病理等多学科人员组成,且是副高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第二,肿瘤MDT是针对一个系统或一个器官的肿瘤或一个肿瘤的特殊阶段,比如胃癌或胃癌肝转移来做讨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第三,哪些需要做MDT,1、初诊肿瘤患者;2、肿瘤治疗后疗效不佳;3、肿瘤转移复发的患者;4、肿瘤患者治疗中出现并发症等。

刘云鹏教授认为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而且患者也有权参与到医生的治疗方案讨论中,医生要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去选择治疗方案。设立“胃癌关爱日”就是要让患者了解医生在干什么,医生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患者了解了之后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患间的沟通、信任就更为重要。

“靶”爱唤醒 精准治疗抗击胃癌

随着我国的胃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巨大进步,我国胃癌防治也已迈入精准时代。随着新的药物不断研发问世,科研专家的探索脚步也在不断深入。他们进一步发现了胃癌的其它分子异常,医疗界便着手研究这方面的靶向药,包括免疫治疗PD-L1抗体的探索等等。癌症药物的进展翻天覆地,30年间提高了癌症患者生存期近一倍。

刘云鹏教授介绍:从病理上看,胃癌并非一种单一的疾病,在所有胃癌患者中,约16.6%的胃癌患者为HER2阳性,每6名胃癌患者中就有1名HER2阳性胃癌患者。HER2阳性胃癌是一类独特的疾病亚型,癌细胞增长更快、侵袭性更强,这类患者病情也相对更容易恶化。

由于我国胃癌患者对HER2检测的认知度普遍较低,HER2检测率尚不足20%,这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影响很大。徐惠绵教授呼吁:患者和医生重视HER2检测,并提高HER2检测的准确性,就可以更早的明确疾病类型,让患者接受更有效的“精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曲妥珠单抗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国首个治疗HER2阳性胃癌的靶向药物。徐惠绵教授介绍到:今年仅仅是向胃癌宣战的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将进一步通过普及胃癌防治知识,提高癌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引导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鼓励患者在亲友、康复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