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全球首发数篇CAR-T治疗相关论文,高博助推中国科研全球影响力

4月下旬,血液学国际顶级期刊《Blood》和《Leukemia》杂志发表了来自高博医疗集团张永红主任团队及童春容主任团队潘静医生的两篇文章,分别为全球首次报告CAR-T治疗应用于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研究数据,以及全球首次发布关于(TP53)肿瘤基因突变对CAR-T治疗后复发的影响的回顾性研究,为TP53阳性的患者的治疗选择提出新的建议。

据悉,两本刊物高度肯定了高博医疗集团科研团队在血液疾病领域贡献的学术成果。截至目前,高博科研团队已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科研成果创造了多项全球首次报告记录。

实力强劲的血液肿瘤“新秀”

据中信所2019年中国卓越论文产出报告显示:中国科研产出正向高质量转型,中国的国际热点论文及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2位。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9自然指数Ÿ生物医学》也显示,中国正逐步缩小与科研大国美国的差距。2012年至2018年间,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总产出位居全球第二,超过英国、德国、日本等国。

中国医疗机构高分论文发表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增长很快,尤其在原创性论文,基础研究论文方面,且目前发表的高分期刊最多的学科主要集中在胃肠、心血管、肿瘤、内分泌以及血液学五大领域。具体到血液肿瘤领域,以高博医疗集团研究团队为代表的血液肿瘤专家正在全球前沿展示中国风采。

血液肿瘤是原发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淋巴瘤。有数据显示,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血液肿瘤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催生了国内血液肿瘤学科的蓬勃发展。

由中国资深专家加盟,对国内外医疗领域有着深厚研究与合作的高博医疗集团便是其中的后起之秀。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发表8篇全球高水平学术论著,累计影响因子分数达80.848,先后45次在顶级国际血液学术大会上报告中国科研成果。

该团队由一支拥有平均临床与科研经验在30年以上的资深专家组成,以童春容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的免疫治疗团队,早在1992年便开始探索肿瘤的免疫治疗,是国内最早研究免疫治疗并产生科研成果的专家之一。以吴彤、李春富、和王椿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团队平均拥有30余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团队成员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近万例。在淋巴瘤领域,由张永红、克晓燕和高子芬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探索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整合诊断等最新理念与技术在淋巴瘤领域的应用,研究硕果累累。

CAR-T科研探索走在全球前沿

迄今为止,癌症治疗手段经历了数次革命,从手术,到放化疗,从放化疗到分子靶向药,再从分子靶向药到如今的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领域,201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Carl H. June教授使用CAR-T疗法治愈了6岁白血病女孩,至今她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了7年。2013年,《科学》杂志将免疫治疗列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两位免疫学家,让免疫疗法再次成为全球研发的热点。

此次张永红教授团队发表于《Blood》的研究,展示了采用CD19/CD20/CD22 CAR-T细胞序贯回输治疗5例难治复发的伯基特淋巴瘤患儿,显示出强大的治疗效果,纳入研究的5例儿童难治复发伯基特淋巴瘤的CAR-T完全缓解率高达100%。这是全球首次报告CAR-T治疗应用于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研究数据。

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高发于儿童的高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应用高强度短疗程的化疗方案,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总体生存率已经超过80%。尽管如此,儿童难治复发伯基特淋巴瘤的预后极差,平均总生存率(OS)为25%或更低,这部分患儿往往面临极高的死亡风险。张永红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CAR-T细胞序贯回输的治疗方案,让化疗无效的难治复发伯基特淋巴瘤患儿重燃了生的希望,无论对临床医生还是患儿与家庭都意义深远。更加值得欣慰的是,该项研究中序贯CAR-T带来的相关副作用是中等的,并且是可控的。

张永红教授的研究引起了Carl H. June教授的关注,在2019年8月于瑞士卢加诺举办的第15届恶性淋巴瘤国际会议(ICML2019)上,Carl June教授的主题发言中引用了张永红教授的研究,并进行了高度的认可与评价。

事实上,这仅是高博医疗集团科研成果获得全球认可的一个缩影。在免疫治疗领域,他们具备“起步早,经验丰富,科研项目创新性强,临床疗效优异”等优势。作为全球最大CAR-T治疗中心之一,高博医疗集团在全球和中国注册了20项CAR-T临床试验,截至2020年3月已入组超过900例病例。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创造了许多个“全球第一”。

2017年6月,童春容主任团队在全球血液学高水平杂志Leukemia(白血病杂志,影响因子10.023)发表了《低剂量CD19-CAR-T治疗51例难治/复发性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论著,此项研究为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表的CAR-T临床研究,至今这篇科研论文被全球引用近30次。

2019年5月,童春容主任团队携另一项研究再登Leukemia杂志,发表了《CD22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的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结果,这项研究是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首次公布该疗法数据后,全球发表的第二篇采用CD22 CAR-T细胞治疗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文章,也是中国首次在全球发表的关于CD22 CAR-T的临床研究数据。

高博集团诸多CAR-T临床科研项目中的另一项研究,在2019年11月开出了胜利之花,又一国际血液学领域高水平期刊Blood杂志(影响因子16.562)发表了童春容、潘静主任团队《序贯CD19-22 CAR-T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持续缓解》的研究成果,此项关于CD19与CD22 CAR-T序贯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具有卓越的疗效,远高于单独一种CAR-T的长期疗效,并且为其治疗后高复发的难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也是国际上CAR-T细胞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该项研究是全球公开发表的第一个儿童序贯CAR-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文章。全球儿童血液病领域资深学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Nirali N. Shah教授专门撰文点评了这项研究成果,在他的评述文章题目中用了一个很生动的词(one-two punch)来描述此项工作,即采用左右组合拳,打得肿瘤一败涂地,从而获得持久的、更深的疾病缓解,甚至治愈。

为绝望患者创造“一线生机”

童春容主任设计发起了自体人源化CD22-CAR-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I期临床研究,她回忆说:“以前,这类患者要么强行移植,拼一把;要么就只能放弃了。但是现在,CAR-T免疫治疗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达到缓解的机会。” 很多曾经走过坎坷治疗之路的患者,通过CAR-T治疗达到疾病的完全缓解,为下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

童春容主任团队的潘静医生谈到:2018年新英格兰杂志(NEJM)研究显示,接受CD19 CAR-T治疗的患者12个月无病生存率(EFS)仅为50%。这项研究给我们提供两个信息:一是单靠CAR-T治疗晚期复发难治的B急淋,CAR-T不是神药,需要衔接其他的治疗。另一个信息是,可能还有很多重病人无法接受CAR-T治疗,因此生存曲线里面没有得到完整体现。

事实上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专家团队也往往面临诸多棘手问题。血液肿瘤有着诸多分型,地域不同人种不同,中国与欧美国家在白血病发病类型、发病率、对化疗的耐受等方面均有差异,这些因素与其形成的现实中绝望的各类型难治复发性血液病患者,也是推动团队不断尝试,探索科研创新的源动力。在团队发表的几十项科研成果中,也在不断验证着,三年来,近千名难治复发性血液病患者在生命无助的时刻获得了一线生机。许多患者将高博称为“Last Hope”(最后的希望)。

“科研首先应为临床服务,为患者需求服务,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童春容主任谈到,“我们希望让科研围着患者转,医生以患者需求为上,对待患者像对待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甚至可以预测病人的病情,千方百计找到新的方法对付疾病,战胜它,才是科研与临床工作的真谛”童主任补充道。

打造创新型、研究型医疗集团

构建“医产研”三位一体的研究型、创新型平台,是高博医疗集团的目标。现阶段,高博医疗集团成功运营着北京、上海、广东的五家实体医院,拥有800张病床,设有88间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规模和硬件均位于国内第一方阵,为急需移植的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机会。

高博医疗集团的投资者及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资本办医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而高博在分析了民营机制灵活,资源整合能力、研究能力及消化能力强大的优势后,希望强调工匠精神,大师精神,回归治病救人的医疗本质,通过持续在科研投入,高效转化,造福患者,使医疗机构长久发展。

为此集团投资1亿元与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共同打造的精准诊断实验室,引进全球领先的仪器设备,创造国际领先的诊断水准。在医疗信息化方面,集团投入5000万元,成立了自己的IT团队,该团队做好病例统计及实验数据整理,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提升科研效率。开发一些实用的小程序,方便患者和医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检验结果并及时沟通与处理。

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打造创新所需要的土壤,“有了创新的土壤,创新才会开花,我们想尝试一下,希望从医院产生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希望挑战人类未知领域,不盲目跟从国外指南,研究清楚为什么,医疗才有希望。”集团负责人表示。

据悉,高博医疗集团在北京昌平打造的高博研究型医院已于今年3月动工,总建筑规模近10万平方米,规划床位约500张。建成后将主要承载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临床发现与转化中心、全球疑难重症的诊疗及研究等核心功能,为践行研究型医疗机构的理念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