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6月6日,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一年一度的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如约而至,共吸引超4万人次观看,这也是中国胃肠肿瘤协作组(CGOG)成立10周年的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院长作开幕致辞,为CGOG近十年来对于提升我国胃肠肿瘤诊疗水平的拼搏历程、不懈探索点赞。会议由CGOG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主持。

会议上半场题为“免疫精准治疗大咖谈”,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徐建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巴一教授共同主持。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董晨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分别发表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瓶颈与方向”“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的瓶颈与方向”“基于大数据的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的主题演讲。

下半场题为“胃肠肿瘤践与行”,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李进教授介绍了全球晚期胃癌临床研究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胃癌相关靶点如CLDN18.2、FAK 抑制剂、PI3K/mTOR 抑制剂、FGFR2 抑制剂目前正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从联合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中探索经验,对未来验证新疗法、优化实验设有很大期待。

CGOG大会主席沈琳教授在主论坛上就目前我国胃肠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与挑战做出了总结。胃癌方面:我国胃癌早期临床研究在研靶点与国际相似,以HER2、PD1、CMET/HGF、FGFR、VEGF、claudin18.2等为主。遗憾的是,众多胃癌药物临床研究以失败告终,这提示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地域、人种、瘤肿异质性等方面问题。胃癌精准未来研究的方向应主要放在针对HER2的持续探索上,由于胃癌的异质性强,治疗靶点比较分散,国人还应更多关注其他少见靶点的研究。对于食管癌这种在中国高发的肿瘤,国内的研究者应该坚守住分开研究,明确区分腺癌和鳞癌研究的原则。晚期食管鳞癌的二线治疗中,有多个Ⅲ期免疫治疗提示,中国人群获益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和非洲。食管癌的联合治疗是大势所趋,但其安全性不容忽视。肠癌方面,目前,国内整体的大肠癌治疗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仍然较大。近年虽在HER2+和BRAF突变的人群中看到了一些获益的趋势,但在KRAS人群的研究方面却没有有意义的探索。沈教授同时对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新技术及治疗方面在我国消化道肿瘤领域开展的治疗与研究进行回顾及展望。

(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葛赛 张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