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中国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研讨会举办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但知晓率低,大众对糖尿病认识也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关于糖尿病防治的部署和要求,6月18日,由中国家庭报社主办、诺和诺德公益支持的“中国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专题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旨在集思广益,向中国糖尿病健康科普提供具有权威性且易于传播的关键信息。

当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国家部委相关部门领导、糖尿病领域多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研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媒体信息处处长、中国家庭报社社长张红苹主持会议。与会领导、专家对“中国糖尿病科普关键信息”初稿给予高度评价,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修改与增补意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要促进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分众传播,以增强科普行为的有效性。

“不同群体对健康的理解不同,”纪立农表示,“许多年轻白领将健身当作一种时尚,这是出于保持良好体态、维持职业形象的考虑;许多中老年人的第一目标则是少得病,延长健康寿命,不给家庭造成负担等。因此,比起千篇一律的倡导,从不同受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传递好相关信息非常重要。例如,近日某知名电竞选手因糖尿病等身体情况宣布退役,这一热点事件就可以用来对儿童青少年群体进行相关的健康宣传。今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出门戴口罩成为国民习惯,我们宣传科普的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科普,使人们的健康行为成为常态。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平台、内容,都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教授指出,对于糖尿病,不仅要重视治疗的达标率,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糖尿病科普工作中,科普知识的内容应更具时代性、全面性、精准性,科普知识的分类应尽可能细化。

“糖尿病前期的症状一般不太明显,了解相关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还有许多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仅是表现出体力的减退、精神萎靡、乏力、易疲劳、易感冒、工作能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因此通过科普唤起高危人群对于Ⅱ型糖尿病的重视非常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指出,国家对糖尿病的防控非常重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控的四大慢病之一。防控糖尿病,仅仅局限于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预防。

“糖尿病有‘三级预防’,第一级是针对糖尿病的潜在人群,防患于未然,这是最重要的;第二级是针对既有的糖尿病患者,控制好他们的病情,预防出现并发症,这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工作;第三级是针对已发生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防止并发症进一步恶化,降低致死致残风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级预防,日后应当进一步加强。”肖新华强调,“一直以来,人们的固有观念是得了糖尿病才开始饮食控制,其实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相关的,可以说是‘病由口入’,希望政府和广大主流媒体,通过宣传帮助人们树立合理膳食观念,让‘管住嘴,放开腿’成为人们的习惯。

“疫情暴发以来,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再加上求医问诊等现实条件影响,除了疫情本身,包括糖尿病在内的许多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次针对糖尿病科普信息的树立非常有意义。” 中国家庭报社执行社长、常务副总编宦小晶说到。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的中国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研讨会梳理出的中国糖尿病科普关键信息将成为具有权威性且易于传播的关键信息,从推进糖尿病防治行动、促进人民健康的角度来看,意义深远。毛群安表示,与会专家对中国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研讨会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强调“一般人群的预防”的观点与‘健康中国行动’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后续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启发。他特别强调,在糖尿病防治科普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创新。

“‘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了一些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如饮食控制、科学运动等。在健康科普宣传中,要立足现阶段我国国情,充分结合糖尿病防治行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吸纳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意见,形成更加全面、凝练的科学表达。”毛群安指出,“在传播的方式、载体和内容上都要创新,充分借势蓬勃发展、广受群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手段,一些已经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只要与‘健康中国行动’相契合,也可以为我所用。内容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个人、针对不同机构推出个性化的宣传内容,如对青年人而言,直接提‘肥胖’可能比糖尿病更能引起他们的重视。此外,还应当探索更多简便易行的糖尿病防治方式,真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说教上。”

据悉,围绕糖尿病防治行动,中国家庭报社还将于下半年举办“健康中国E起来糖尿病科普线上大赛”,调动新媒体人士、糖尿病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设计专业的师生,评选出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的糖尿病科普作品,通过群众智慧为糖尿病健康科普贡献力量,通过网络互动活动传播覆盖更多人群,影响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