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最严法律要靠最严执行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烟条例》进入倒计时阶段。首都机场发出禁烟通知:“航站楼内所有吸烟室将在6月1日全部关闭,如需吸烟,请到楼外吸烟区”;微信公众号“无烟北京”正式上线,接受市民对违法吸烟行为进行的举报和曝光;别出心裁地提出三种“控烟手势”……种种准备说明,北京的全面禁烟行动已蓄势待发。

所有带顶的、带盖的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环境及公共交通工具内100%禁止吸烟;室外吸烟也有限制,如排队时禁止吸烟。违者将被处以个人最高200元,单位最高10000元罚款。可以说,《北京市控烟条例》是一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接轨度最高的地方性法规。它为烟民划定了确切的禁区,也明确了禁烟的执法主体,强化了执法力度,只不过,无论是相关机构,还是普通公众,大家既充满期待,又心怀担忧:最严法是否会和之前的控烟措施一样成为走过场?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近10年,各地禁烟法规出了不少,真正达到预期控烟效果的却几乎为零,还有些规定“迫于形势”,甚至走了回头路。以首都机场的禁烟措施为例,早在2011年,首都机场就曾关闭了3个航站楼内全部36个吸烟室,成为国内第一家实行禁烟的大型国际机场。然而部分烟民对此并不买账,有旅客在航站楼内的厕所、楼道吸烟,引发报警;还有乘客因不满此规定表示拒绝登机。不得已,吸烟室在关闭5个月后又部分开放。

一部严格的法律必须配合严格的执行,才能化虚为实,落到实处。在这一点上,《北京市控烟条例》做出了努力,比如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权责,也尽可能充分地调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在日后实施过程中,执行细节上难免还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如何调动公众的举报积极性,需要罚款时由谁执行,监督人员是否足够,当类似2011年首都机场吸烟室关闭的情形再出现时要如何应对等。

做到“最严执行”也并非某个执法部门的事,必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到位的群众监督,以及权利被侵犯时站出来制止的勇气。多方配合,才能最终达到控烟目的。北京市控烟协会近日发布了“不可以”、“请停止”、“我介意”三种控烟劝阻手势,号召公众积极投票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宣传教育,强化了吸烟是侵犯他人公共利益的正确意识。但禁烟从来不是一场控烟者与烟草商的单打独斗,而是一项全民战斗,特别是在保证执行到位上,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