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那些记忆中的小精灵,很难再亲近

受访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虞国跃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鲁迅笔下的童年,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翻开断砖来,会遇见蜈蚣和斑蝥。在大多数成人眼里,童年少不了这些动物小精灵,趴在池塘边抓蝌蚪,拿着网追着蝴蝶跑,翻来覆去地在草丛里找蛐蛐……如今在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都市想要再亲近它们可就难了。

有网友回忆道,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是在大杨树下捉毛毛虫,用树枝挑着去吓女生。夏天,在操场看到会飞的蚂蚱,一招呼一群人就会蜂拥而上,驱赶、围堵,拿着塑料瓶一路穷追不舍。女生则喜欢菜园里飞来飞去的花蝴蝶,抓了放在透明玻璃里,比谁的好看。傍晚的时候,一大群人拿着玻璃瓶去捉萤火虫,躲在黑角落里等着它发光,那时候一盏萤火虫灯就能照亮整个童年。

然而,这样的场景对于现在城市里的小孩来说只能是场梦境。据英国“蝴蝶监测计划”的数据显示,从1976年开始,在54种英国本土的蝴蝶品种当中,已经有约70%的种群数量在下降。有媒体报道,一项针对北京市六环路内昆虫的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象鼻虫就会减少一种。看不见飞舞的蝴蝶,找不到软软的昆虫,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只是书上的一页纸。新一代的孩子沉浸在游戏、玩具里,那盏照亮童年的萤火虫灯变成了城市的霓虹。

我们居住的环境在不断扩大,而动物可以生存的野生环境却在缩小,以至难寻它们踪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虞国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蝴蝶之所以在城市里越来越少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寄住植物少了。不少漂亮的凤蝶以马兜铃为食,而马兜铃随着城市建设,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凤蝶自然随之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化学杀虫剂使得人工草地、人工花园成了蝴蝶的禁区。而萤火虫因为城市热岛效应和光污染,只能背井离乡,迁移到偏僻的、适合生存的潮湿、多水、杂草地带。

同样,现在难以见到蜻蜓点水、难以听到蛙声一片,也是因为它们的“家”变小、变脏了。蜻蜓稚虫、青蛙、蝌蚪生活在水中,但城市湿地面积的减少、河堤两岸自然植被的破坏和水面的污染,毁灭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虞国跃还告诉记者,以前北京有独角仙这种昆虫,以动物粪便为食,但近些年,因为动物少了,它的食物链断了,数量也大量减少。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时天蓝、水清、虫鸣。我们应该从古人的经验中学会珍惜小昆虫们,高楼林立的时候,记着为它们保留一小块家园,少喷洒农药,少拔杂草;华灯初上的时候,记着为它们关掉不必要的灯,让它们不再逃离城市;排污排废的时候,记着它们可能会因此而生病,给它们一个适宜生存的家。当我们学会换位思考,那些记忆中的小昆虫或许就能回到我们身边,儿孙后代也能够再次唱起“晚风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我,童年时代遇见你,那是哪一天?”▲(本报记者谭卓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