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养老院改革,耗不起的是时间

自8月开始,北京市民政局针对养老机构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先是规定,只有特困或五保等四类“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可入住公办公营的养老院;后又确认,约50%的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将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民营改革。不难发现,举措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调整结构,解决有些养老院一床难求,有些却无人入住的问题。然而,这样真能奏效吗?

养老院定位不明、结构错位被认为是导致不同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的重要原因。比如,好养老院太贵,便宜养老院条件太差,性价比高的又太少,导致大部分工薪阶层的老人无从选择。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将公办公营的养老院完全提供给特困老人,体现福利性质;再通过民营公司介入,提高困难公办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接收其他社会老人,当然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然而,在上述理想情况实现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时间。将大部分或健康,或低龄,或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老人挡在福利性养老院之外,只需要一纸禁令;通过招标引入民营资本,对困难养老院进行硬件、软件改善却需要花费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两条政策落实所形成的时间差内,普通社会老人入住养老院或许就会更加困难。

对公办养老院实行民营改革,绕不开让人觉得敏感的两个字:价格。理论上说,改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都需要花钱,收费水涨船高也是必需,但不同于公营的是,企业投资养老产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盈利,如果在价格上不能有所调控,改革后的养老院恐怕只会步入老路,重蹈“住不起”的覆辙。

将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掰正”不可一蹴而就,过渡阶段会出现的细节问题更忽视不得。必须意识到,有些问题或许很小,却足够重要,就像飞机上一颗螺丝钉有着导致重大事故的能量。

无论在哪个城市或地区,我们都需要更多的平民养老院,在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之间,必须找到一种平衡,保证老人住得起,享受得到,同时企业也能有所得。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依靠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还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