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社区百姓看病容易了吗

大病上医院,小病去社区,这是最理想的就医模式。2012年,北京市医管局开始探索分级诊疗,并将北京朝阳医院作为首个试点,成立了北京第一个医联体“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3年来,该医联体运行如何,是否让社区百姓看病更容易?10月13日上午,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封国生带领北京朝阳医院领导班子,来到医联体内的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社区医生出诊、查房,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表座谈。本报记者整理了封国生局长、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并采访已在社区医院当了3年责任主任的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周君琳,让您多角度了解社区医疗。

北京医管局局长封国生:

“开三种药两种没有”

我们这次来社区体验分级诊疗,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对接过程中,存在药品不足的情况。我当时给患者看病时就遇到这个问题,一个慢性结肠炎患者,我给开了3种药,但有两种没有。(记者注:封局长为患者开出消化酶、乳酸菌素、柳氮磺胺吡啶,但社区医院只有乳酸菌素一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争取在医联体内,满足患者在慢性病用药方面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双向转诊和慢病管理。

其次,医保互认也是目前的问题,住院病人能互认,但门诊患者还不行。我们争取与朝阳区医保部门沟通,实现医联体内的医保互认,这样一来,慢性病患者就不用跑到大医院开药,在社区就能解决。

我认为,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还是不错的,还有大医院的医生定期下来出诊。我们想,今后门诊、复诊预约病人,能否借助信息化,通过慢病管理绿色通道,直接预约到社区,需要会诊时请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下来,或经过一段时间的慢病管理,需要做疗效和治疗方案评估时再转回大医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对接,提高慢病管理水平。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际上是在重新打造医疗流程。老百姓过去已养成“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习惯,要改变不是件易事,还需政府部门、医保政策、医疗机构、社会舆论等方面的配合、引导。

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

“我不符合社区需要”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拿到正高职称已经10年了,坦率说,自认为水平不低,但体验一回社区医生后却发现自己不太符合社区医院的需要。我看的第一个病人是高血压,第二个是甲状腺结节,但我的专业是皮肤病,这些病我都不会看。我们这些专科医生的优势是在某一领域有专长,但很难满足基层全科诊疗的需求,基层还是需要全科医生。想把医联体真正做实,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治疗服务,必须做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对接。

自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成立以来,朝阳医院共向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转1000多名病人,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朝阳医院上转不到200名病人。下转病人远远多于上转病人,这说明医疗联盟对分级诊疗还是有利的,趋势是好的,但成效还有待加强。因为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内的7家社区医院病床加起来有1200多张,而朝阳医院每年出院五六万人,与这些病人资源相比,转诊患者人数还有提升空间。

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基层”除了要盖房子、买设备,培训人员外,按照医学成才标准,首先得有病人。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在实践中,医生不可能仅通过培训就提高水平。如没有朝阳医院不断地往下转病人,这里的床位数不可能由80张扩大到150张,也难有目前这么好的人才队伍。

推动分级诊疗,医疗联盟是有效形式,但单靠它也不行,必须多部门协作。以医保部门为例,如果医保能鼓励患者在社区首诊,提高患者在社区首诊的报销比例,或双向转诊过程中,相关部门制定转诊标准,医保部门跟进,规定符合转诊标准但拒绝转诊的患者不报销或报销比例较低,分级诊疗能实施得更好。

作为朝阳医院的院长,短期看,我们为社区医院提供专家、病人等,确实付出很多,但从长远看,如果医疗联盟能进入良性循环,我们大医院就能提高病床周转率和运营效率,接诊更多疑难危重症患者。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主任周君琳:

“最难的时候过去了”

2012年11月,朝阳医院刚成立医联体时,我就来到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责任主任。实施3年来,我们付出很多,也能明显感觉到医联体为社区百姓和大医院带来的改变。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科病人往往需要住院较长时间,在和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前,我们骨科的老病人转不出去,新病人也收不进来,病人压床问题严重,医生、患者都着急。以前,四肢骨折的病人做完手术,要在医院躺半个月甚至1个月,而现在八里庄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大量康复工作。一般来说,病人在朝阳医院完成手术,术后三五天就可以出院,下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样一来,住院日缩短5~10天,病床周转加快。

万事开头难,我还记得刚开始时,病人对社区医院很不认可,不愿转到社区。为了消除患者疑虑,只要有病人出院,主管大夫就会陪着他从朝阳医院来到社区医院。那段时间,我们一周得往社区跑好几次,做到随叫随到。现在运行比较平稳,我一周至少去一次。另外,骨科康复比较专业,在提高社区医生水平方面,我们下了不少工夫。一方面,把社区医生请到朝阳医院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在社区医院授课,手把手教他们。我们发现,社区医院做康复有优势,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后,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更好。我国康复需求巨大,我认为,大医院联合社区的模式值得推广。

在与社区医院对接中,药物确实是个难题。比如很多下肢骨折患者要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血栓,但社区没有这种药物,我们只能让患者带一两周的药物出院。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来了,希望能尽早解决。另外,为保证患者安全,大夫们付出很多,但待遇上体现不够,希望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让大家的付出和回报趋向平衡,以便提高大医院医生的积极性。▲(生命时报记者 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