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零废弃,来场垃圾管理的革命

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零废弃发起人 毛 达

“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垃圾,如果有,就说明我们对垃圾的利用还不够。”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的这一理念,正在引领欧洲掀起一场有关垃圾管理的革命。当国内想方设法研究如何填埋焚烧之际,欧洲的垃圾处理步伐已迈向“零废弃”的新高度。在1月15日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举办的“欧洲零废弃分享会”上,专家分享了当下欧洲垃圾管理的新进展,对于我国如何从根本上消灭垃圾、彻底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有重要借鉴意义。

“焚烧技术已经过时”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97%的城市垃圾无法处理,只能堆放或填埋,导致全国2/3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因垃圾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50亿~300亿元。除了经济损失,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更令人心痛。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占1/3以上,上百年难以降解,如果焚烧,会产生多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如果入土掩埋,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改变土壤结构,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当填埋被认为是“落后之举”时,人们开始在“垃圾焚烧”这一技术手段上下功夫。殊不知,焚烧举措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淘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告诉记者,目前整个欧洲已经渐渐明确,焚烧技术不是彻底解决垃圾问题的优选方案。2008年,欧盟委员出台“垃圾指令”,让其成员国在制定垃圾管理法规时以焚烧和填埋为严格控制对象;2012年,欧盟委员会又发布了“欧洲资源效率路线图”,提出要在2020年以前停止将可回收和可堆肥废弃物送入焚烧厂;2014年,法国环境部长塞戈莱纳•罗亚尔发表了关于垃圾焚烧和零废弃的公开谈话,明确表示“焚烧炉是过时技术”。

零废弃,让垃圾进入循环经济

当下,“零废弃运动”正在欧洲蓬勃发展,它的目标就是垃圾的零填埋、零焚烧,通过节约、生态设计、企业责任、分类和循环利用的方式,把废弃物量减到最少,并完全回归自然和生产的循环。可降解的有机物,如餐馆和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农产品、生物类产品,则通过堆肥再回归到自然中。

毛达认为,“零废弃”就是要让所有物质生产都回到工业生产的循环链条中,形成循环经济,这是其核心所在。正如法国环境部长塞戈莱纳•罗亚尔所讲,当前我们必须努力转型成为零废弃社会。它意味着各类废弃物都可以变成生产原料。我们优先要做的是在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将废弃物合理分类,最后利用它们产生一些能源,比如农业领域的沼气利用。家庭废弃物也可以这样处理,特别是那些可以转化成燃气的易腐烂废弃物。这种理念也被称作“循环经济”,意思是说任何东西都不会浪费,一切都可得到转化,但前提是对各种产品进行合理设计,使得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可以循环利用。“零废弃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低碳,垃圾实现循环的前提是物质流规模不能太大,所以要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减量。”毛达说,还要减少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美国旧金山是落实零废弃的城市典范。”毛达说,早在1989年,美国加州就立法要求全州各市县要通过管理改革,用10年的时间将垃圾填埋分流率从10%提高至50%。2002年,旧金山顺利完成该目标,又进而挑战2020年彻底实现“零废弃”。截止到2014年,旧金山垃圾填埋分流率达到了72%,而且没有一座焚烧厂在建设或运行,成为了一个没有焚烧厂的大城市。便捷、高效的垃圾分类和循环再利用系统是保证旧金山市不断逼近“零废弃”目标的保证。目前,旧金山市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市民或社会单位,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可堆肥物”和“填埋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把“处理”垃圾变成“管理”垃圾

毛达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垃圾管理的科学认识上已经基本可以追上欧美国家的步伐,但在政策方面还落后三个身位。首先,我们要把对垃圾的处理变成管理,将垃圾末端处置和前端减量,包括产品阶段的生态设计等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措施统一起来,将目前彼此割裂的环卫服务与物资回收两大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其次,在政策上也要像欧洲一样讲求优先次序,解决垃圾问题,第一步是“预防垃圾产生”,尽量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即“减量”;第二步是“循环利用”,包括可降解有机物的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处理;在此之下,才进行达到相关标准的焚烧和填埋。最后,要切实落实循环经济政策。国内也有相关政策,但执行力度不足,而且不够细化,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十三五规划是个重要契机,国家应该借鉴欧洲零废弃的理念,把垃圾管理的规划做好做细,那样我们赶上欧美的步伐就会快一些。”

要想实现“零废弃”,对于个人而言,毛达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度消费,东西别买太多,够用就好,少买一次性和包装多的用品,过度消费是导致垃圾堆积如山的重要原因;家庭生活中要做到最基本的干湿分类,把厨余垃圾单独包装;每天可以关注一下自己家产生了哪些垃圾,看看哪些可以回收,哪些可以再利用,物尽其用;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联系民间环保组织,学习如何在自己家里实现湿垃圾堆肥,可以让湿垃圾减量60%~70%。▲ (生命时报记者 李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