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忠军:基层医生培训必须跟上

医改逐步深入,“看病难”问题却仍然解决得不够理想。我认为,改善“看病难”虽然可以从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但医学人才分布不匀,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不能提供均质化的医疗服务,才是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发达国家,病人会在家门口、级别不高的医院寻医问药。当他在社区就能获得和大医院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时,便不会舍近求远。以上情况得益于他们的医生培训模式。医学生毕业后,先要接受一套完整的培训,约四五年或更长时间;通过考核,达到较高诊疗水准后才能就业。因此,即使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都有保证。

但在我国,医生们还提供不了均质化的医疗服务。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医院,成为执业医师开始看病,水平参差不齐。在大医院,医生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多,水平提高得快;诊疗水平高了,病人自然越来越多,实践机会也更多,能力提高得更快,形成良性循环。

而在偏远地区、级别较低的医院,医生少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水平难以提高,久而久之,病人觉得在这些医院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便不来就诊,医生实践减少,水平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加强医生规范化培训非常重要。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一年多的实践情况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投入力度不足,还需进一步改进等。

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建议,应在政策上稍作倾斜,越是偏远地区、级别不高医院的医生,越要加强培训,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诊疗水平。另外,单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不够,病人需要的医疗服务往往是专科性质的。我呼吁,专科医生的培训体系也应马上建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