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记者赴妇产医院体验,二胎时代的“产科前线”

二胎时代到来,全国都将迎来生育高峰,这对产科意味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近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急诊室,亲身感受到这一“产科前线”时时刻刻硝烟弥漫。

产科的前线,门诊的分流

2月29日晚上7点半,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北京妇产医院门诊大厅里,白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已经退去,显得空空荡荡,十分安静。但位于负一层的急诊室仍灯火通明,紧张的气息扑面而来。诊断室墙上的3块白板十分显眼,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抢救室、输液室、观察室病人的资料和情况。行走在这里,记者会不由自主紧张起来,生怕不小心碰撞到孕妇和出出入入的医生们。快8点时,大夜班交接工作开始。“1号床病人羊水过多,检查结果还没出来;2号床高龄产妇双胞胎30周,两次胎心监测都异常……”当班医生高磊一边整理病例一边与其他医生进行交接,4名刚换好班的护士开始对留观的十几名孕妇进行每2小时一次的胎心监测和生命体征测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刚交接班不久,一个孕妇在家属的搀扶下来到急诊室门口,说可能是脐带掉落。“快进检查室,家属去挂号!”高磊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麻利地戴上手套。与其他科室不同,急诊接诊优先考虑的是病情紧急程度。而脐带脱垂会导致分娩时脐带受到挤压,危及胎儿生命。“第几次怀孕?具体说说今天的情况。”高磊一边检查一边仔细询问。最终,高磊作出诊断:“脐带脱垂,血压正常,低压90mmHg,高压135mmHg,无胎心,赶紧联系产房送产。”高磊嘱咐完护士,又转身安慰产妇稳定情绪,直到把产妇顺利交接给产房,她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又拿起了下一位病人的胎心监测图。

体验前,记者印象中的妇产医院急诊室会充满喧闹,有产妇疼痛的哭声,有新生儿的啼闹……事实上,这里虽然忙乱,但一切井然有序,它更像是产科的前线,门诊的夜间分流。有21年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长段艳丽告诉记者,来急诊的妇科病人相对较少,大多是孕产期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包括:先兆流产、胎动异常、前置胎盘、出血、血压高、羊水太多或太少等。其中很多都需要医生不断复查,比如反复进行胎心监护来了解胎动是否正常等,不合格的再进一步检查。所以,这里更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护士们有不断涌来的琐事需要有条不紊地完成,而且要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保证不出错。毕竟每一个孩子的健康,都牵动着几个家庭的心。

新生儿是我们最好的安慰

“医生,我女儿一直在吐”、“护士,3号床要换液”、“医生,我老婆的胎心监测结束了”……就像一场交响乐,医生和护士随着患者的“节奏”在几个诊室间紧张有序地穿梭。

晚上10点50分,忙碌了整整3个小时的高磊终于得空舒了口气。正要整理医嘱,一位家属火急火燎地跑了进来:“医生医生,您快看看我媳妇怎么了?”这是一位孕期刚满30周的孕妇,自觉阴道流液,出现不规则宫缩。高磊检查发现孕妇羊水已破,但孕妇建档地点在河北石家庄,是否留院要看家属的意思。“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比足月儿差,如果能在母体里多留一天,身体发育的情况就更好。因此孕妇需要尽快治疗,减少宫缩,让胎儿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子宫。你们尽快决定!”

经过反复商量,家属决定由家人来北京接孕妇回石家庄治疗。然而,2小时、3小时、4小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病人家属却迟迟未到。医生和护士持续关注着孕妇的情况,高磊几乎每看完一位病人都要再去看看这个孕妇。凌晨4点30分,病人家属仍未到达,高磊毅然决定该孕妇必须急诊留院观察!高磊无奈地对记者说:“面对这样的家属我们只能干着急,病人已经有了规律宫缩,意味着随时可能生产,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早上6点多,该孕妇宫缩时间缩短,被推进了产房,高磊顺利交出了她手中的接力棒。后来,该孕妇顺利产下一名婴儿,母子平安。随着新生命的到来,这份无奈又被喜悦取代。在高磊眼里,虽然急诊医生没有亲手接生婴儿,但能看到一个个产妇从这里平安走入产房,迎来新的家庭成员,也是她和“战友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希望社会多一分理解

“医生,快来看看,孩子胎心变慢了!”深夜的输液室里传来惊慌的呼喊声。高磊三步并做两步冲了过去,两位护士赶忙推来移动病床将病人移至抢救室。“快!左侧位躺下,给孕妇吸氧,继续胎心监测,联系产房,抽血检查、备血浆,做术前准备。”10分钟后,孕妇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来不及喘口气,120急救车又送来一位临盆产妇……这一夜,高磊和几位护士几乎一刻不得闲,一直在不间断地接诊和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据了解,北京妇产医院目前的年门急诊量达120多万人次,每年出生新生儿1.4万多名,预计2016年新生儿数将达1.6万多名。段艳丽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大家都想生猴宝宝,另一方面是二胎政策放开,所以产科压力不断增大。目前来看,急诊就诊量已明显增多。”而且,高龄产妇面临更高的医疗风险,可能出现更多合并症,再加上门诊挂号相对更难,很多人便选择来急诊就诊,还有夜间临盆产妇包括一些外地病患往也都直接奔向急诊,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希望来急诊的每个孕妇都已经开了三指。”这是一位护士的玩笑话,却也道出了实实在在的辛苦。如果孕妇的宫颈口扩张约3个手指,就能顺利进入产房待产。但在记者体验的那一整夜,46个病人中达到生育条件的只有两三个。高磊笑着对记者说:“你赶上了今年以来最不忙的一晚,还不到平时工作量的2/3。”段艳丽说,为了应对迅速增多的病人,医院增加了床位数,要求保证急诊孕妇都能住进科室。随之而来的是,几乎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增加了50%。“各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辛苦,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只希望社会能够多一分理解。我们愿与大家一起迎接新生儿的喜悦,也会尽全力保证孕产妇安全。”

新一轮太阳升起,连续工作了12小时的高磊拎着一夜没动过的水杯离开了急诊室。▲(生命时报记者 包育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