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痛苦挣扎的网瘾少年们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智商往往比常人高一些,但情商较低;他们内向而敏感,几乎都有抑郁情绪;他们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多半存在暴力倾向;他们整日坐在电脑前、普遍身体瘦弱……他们就是网瘾少年。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陆军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说,在位于北京大兴区的成长基地里,住着太多这样的孩子。

案例一:在网络中才能找到成就感

2015年6月的一个周末,13岁的陈新(化名)翻窗逃出了被反锁住的家。这一天是他和朋友约定要夺得“英雄联盟(一款网游)”区冠军的日子。

在接触网络游戏前,陈新次次考试名列前茅,从没让父母失望过。迷上网络游戏后,由于成绩一落千丈,望子成龙的父母对陈新打过、骂过,试过拔电闸,也反锁过房间,却均以失败告终。

逃出去的那次,陈新在网吧待了近30个小时。中途,爸爸来过一次,怕他饿着,专程送来点面包;妈妈则一直坐在他旁边,一边看他打游戏,一边停不下地劝说:“你这孩子,不务正业,游戏能当饭吃吗?”陈新戴着耳机,装作没听见,但心里似乎被扎了几下,隐隐作痛。

“我用了一年多,从菜鸟打到班里第一。”陈新说,网络游戏帮他重建了一个精神王国,在这个国度,他是大家的偶像。沉迷网络让他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案例二:想摆脱教室的安静与孤独

李牧(化名)今年15岁,来自江苏扬州,是当地一所省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沉迷网络是从2015年暑假开始的。李牧说,他每天醒着的时间基本都在上网,饭也不怎么吃。打游戏是他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有时会看看小说,玩玩社交网络。“为了上网的事,我跟爸妈几乎每天都要吵架。最开始吵,我还觉得生气、暴躁,到后来,已经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不同于陈新的是,李牧在沉迷网络的同时,并未感受到内心的充实,相反,他越来越接受不了屏幕前那个频繁失眠、非常颓废的自己。

来到成长基地,李牧用4个月时间渐渐走了出来。在治疗过程中,他迷上上网的原因也逐渐清晰。“教室里上课安静,下课也安静,在那个唯成绩论的学校里,每个人的脑袋里只有中考,大家没有聊天的机会,也都不怎么说话。”这样的孤独促使李牧最终选择上网寻找共鸣,挥霍无聊的时光。

案例三:逃离父母争吵的现实

来自吉林白城的15岁男孩谭烁(化名)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网络,起初只为查找学习资料,可上初中后,上网逐渐成为他缓解紧张和压力的方式,直至沉迷网络游戏和动漫的世界。上了初二,谭烁开始为上网逃学,最严重时,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不饿得受不了不吃饭,即使吃,也是边看电脑边糊弄两口。

为“挽救”孩子,谭烁父母也试过断网断电,却导致了谭烁的剧烈反抗:拍桌子、摔东西,甚至要和父母动手。从未见过儿子如此暴躁的父亲,情急之下,把谭烁绑了一天一夜,还送到了精神病院就诊。“自己的骨肉,绑他真的于心不忍,可我必须让他知道什么叫规则和底线!”

把谭烁送来成长基地,是在几经周折、排除精神疾病之后。在这里,谭烁终于吐露了迷上网络的原因。从谭烁记事起,父母就在不停争吵,动手、摔东西都是家常便饭。每当这时,他总是感到非常害怕。长大后,谭烁一直盼着父母离婚,“离婚才能解决争吵,我才不会因此受伤。”谭烁说他每天都在琢磨父母的事,加上莫名的压力和紧张,他再也没有心思学习,转而选择上网排解这些不良情绪。久之,学习完全跟不上进度,谭烁被迫休学回家。

在得知儿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后,谭烁父母后悔莫及:“那套‘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真的早就过时了。”

两类家长难辞其咎

在医学上,网瘾有诊断定义。即每天6小时以上非工作或学习目的的上网,持续3个月以上,且同时出现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工作效率或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辞职或辍学;与父母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变差;饮食、起居、生物钟等生活秩序受到冲击。

陶然说,成长基地每年都要接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住院病人,多则七八百,少则五六百,而门诊病人是这个数字的10倍左右。他们中九成是男孩,60%未成年,十四五岁的最多,几乎个个都因网瘾而辍学。

更让陶然担忧的是农村网瘾孩子的快速增长。从2003年至2010年,前来寻求帮助的孩子主要以城市孩子为主;2010年至今,就诊人数逐渐稳定下来,但农村网瘾少年越来越多。陶然认为,农村网瘾少年增多和经济发展、留守儿童增多直接相关,他们的网瘾问题往往不受重视,危害性更大。

谈及青少年网瘾的成因,陶然认为家长难辞其咎。在他看来,两类家长最易催生网瘾少年。一是控制型家长,90%以上的中国家长都是这个类型,物质上溺爱孩子,只要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而在精神上却是一种虐待,学什么、交什么朋友都是他们说了算,孩子天天被控制着为家长服务、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在他们的压制、指责、比较中成长,到头来,失去自我,精神不能独立,进而染上网瘾。

二是忽视型家长,父母在外经商或外出务工,长期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渐渐造成两种极端情况,要么孩子特别独立,要么完全不能独立,而不论哪种,孩子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性格不太合群,不信任他人,更易沉迷网络。

给孩子多些玩的选择

避免造就“网瘾少年”,陶然说,必须从家长开始改变,家长孩子两手抓。

7岁前避免接触电子产品。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不仅影响视力和大脑发育,还会让儿童从小养成迷恋电子产品的坏习惯。生活中,很多家长没有以身作则,一直在孩子面前摆弄电子产品,有的家长甚至把电子产品当做“保姆”,孩子一哭就用电子产品哄他,久而久之,孩子不上瘾才怪。

打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天天吵架,孩子就容易染上网瘾。和家长沟通不畅的孩子也容易网络成瘾。因此,家长不要一再控制孩子,时间长了,只会造成逆反心理,应讲究教育方法,理解、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努力培养共同语言,多去交流。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网游,是因为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只能通过虚拟世界的成就来证明自己。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比如琴棋书画、体育运动等,这些爱好不仅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还有助于他们结识朋友,建立友谊。

注重网络教育。学校应注重网络教育,从小就告诉孩子过度上网的危害。父母也应学些网络知识,不能对电脑、网络一无所知。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电脑中最好不要安装游戏,即使偶尔玩一次,也要控制好时间。

建设适合孩子的休闲场所。现在专门为孩子所建的体育设施、娱乐场所太少,当孩子无处可去时,在家上网、玩游戏就成了唯一选择。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起儿童青少年专属运动休闲场所的建设。

陶然提醒,孩子一旦染上网瘾,家长不要一再打骂,这只会加重孩子的抑郁,让他们更深地陷入网瘾;也不要觉得束手无策,担心孩子在网吧学坏,纵容他们在家肆无忌惮地上网。正确的做法是,带着孩子寻求正规、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一般接受3~6个月的治疗,孩子就能戒断网瘾,恢复社会功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