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联体要处理好关系

“医联体”指的是区域医疗联合体,最早出现于6年前的上海卢湾区。短短几年时间,它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有遍地开花之势。

在我看来,医联体是改革的产物,是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更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患者就诊的重要举措。医联体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总体是好的,它有几个明显优点:一是使医疗服务体系更有序,能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医疗、康复护理方面的衔接,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发展;二是有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对缓解看病难有一定好处;三是能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就我观察,现在的医联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性医联体,“联”的是某区域内(如北京市、上海市)不同级别的医院,这类医联体往往比较松散,发展得并不太好;另一种是专科医联体,比如中日医院疼痛科成立了“疼痛专科医联体”、北京儿童医院主导的跨省儿科医联体平台,这类医联体日渐增多,可谓是医联体的“升级版”。我认为,后者更易于合作和推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医联体成员之间不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而是兄弟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婆媳关系”、“邻里关系”。我们必须明白,医联体是“合作”而不是“合并”,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每家医疗机构都有个“婆婆”即主管单位,所以得处理好婆媳关系。顺畅、高效的医联体还需要医保等其他方面的支持,这就需要处理好医院和社保等部门的“邻里关系”。因此,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促进所有医联体成员积极参与是成功之本。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游戏规则”,否则很难把事办好。每个医联体都需要研究,在体系内如何才能实现资源互通,利益到底如何分配更合理?事实上,利益分配是根本问题,这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互动的直接动力。

三是医联体成员之间要积极推进,严抓质量和管理。如果医疗质量上不去,患者不会买账,基层医疗机构也不会买账,结果就很难往好的方向发展。我建议,医联体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和口碑。医联体不仅仅是给患者带来方便,还涉及到医学人才的培养等方方面面,这些都需要规范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