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找医生比找医院重要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  廖新波

“看医生”和“看病”是同义词,说的是身体“有问题”。从医疗模式的发生与发展来看,不管是生理、病理还是心理的,患者都应该找医生——医生在哪里,患者就去哪里。医学发展最古老的中国如此,欧美、亚非国家也都如此。

医生在哪里呢?在人们心目中,中国医生似乎都在大医院;其他国家,医生都在社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很多人觉得有能力、有本事的医生就应该在大医院,且只有在大医院才能显示其才能和本事。但在其他国家,临床医生经过医院的多年锤炼后,回到社区创业,依然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只有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以及解决部分疑难问题的专家,才需要留在大医院。

就我国而言,大医院由于虹吸了大量资源,确实能更好地解决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大医院才能治病。美国也好,英国也罢,绝大部分疾病都是通过门诊解决。我们现在也有不少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在逐步提升,很多疾病都不需要找大医院。有些疾病即使需要住院,在基层医院的普通日间病房也可以解决。

那么,为什么中国患者看病总爱往大医院跑?第一是因为支付制度。比如,不少疾病可以在门诊解决,但患者为了报销,就会选择到大医院住院。而国外很多国家的全自费医疗与保险医疗差价悬殊,可高达3~10倍,患者自然优先选择自费更少的社区诊所。在我国,两者的费用差额还没有大到让患者主动走进社区医院,一些大医院医生的医事服务费甚至与小诊所不相上下。第二是盲目相信大医院的能力。我国医院按等级技术准入,大医院技术确实相对更强一些,但不能否认,国人受“先敬罗衣后敬人”文化的影响也很大。第三,越大的医院越易吸引有能力的医生。在大医院,医生能获得更好的平台展现能力,且因为服务费偏低,大医院较大的患者流量也能让医生实现“薄利多销”的经济补偿。当小医院有能力的医生被抽空后,“首诊在社区”注定难以实现。第四,有本事的医生离开医院创业不易。除医院的平台优势外,即使不需要太多硬件要求,开办个人诊所也很艰难。以上四点决定了患者会在有限的医保报销额度下,“一次性”地寻求大医院服务。

要让看病回归原点,让患者跟着医生走,首先应让医生回归到“社会人”的状态,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和施展能力的平台。其次,医生通过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个人知名度。第三,实现支付方支付理念的回归。不管是医保,还是商业保险,都应与医生签订医疗服务契约,保证医生的薪酬体现其医学价值。医生开出的药物、检查、检验应与其收入无关。第四,患者提升医学素养。通过更多的医学知识教育,尽量缩小患者与医生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这是构建医患诚信的基础。第五,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它既是解决患者盲目看病的第一步,也是提升人们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大医院在积极组织医联体,在我看来,这种形式很难解决患者只认大医院的问题,相反还会巩固大医院的地位,拓宽大医院的病源。我认为,要改变患者不往大医院跑的现状,关键之一是改变支付制度,其二是多培养同质化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