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青少年竞赛岂是“拼爹赛”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凭借对癌症相关基因功能与机制的研究获奖,这事听起来就不怎么靠谱,公示后被广泛质疑,实为情理之中。至获奖学生父母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的身份曝光,即便组委员最终调查尚未出炉,获奖背后有什么猫腻已可想而知。

在公开道歉中,孩子的父亲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但事实仅止于此吗?面对如此高深且远超小学生知识范围的研究项目,我们很难不联想,其父是只在材料编撰上“过度参与”,亦或项目已明显违反了青创大赛评审强调的“三自”原则,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青创大赛允许在加工工艺上找代工,但在试验设计、材料选择上,学生必须是主体;试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提供可以寻求帮助,但参赛项目必须是学生自己的思路,设计方案和研究报告也必须由学生独立撰写。

若完全按照上述标准,孩子们所做的一定是跟实际生活和学识见识相差不太远的项目,而非“高大上”的研究,否则就可能意味着非凭一己之力完成。因为高深的独立研究需要大量长期的专业积累,非一日之功,别说小学生和青少年,连研究生都很难从头到尾独立做一个完整项目,很多人甚至几十年科研也没有突出成果。让小学生、青少年独立完成他们生活学识范围之内的研究尚且不易,更不要说超出所知范围的东西,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不是创新,而是瞎搞。

青创大赛的本意是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大的价值是看孩子到底能做什么,是否真正获得了成长进步。但家长的过度参与,不仅违背了上述初衷,更把青少年竞赛变成了一场“拼爹赛”。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大赛的公正性,对其他老实参赛的选手显失公平。而在家长“帮助”下获奖的学生,虽然拿到了一块象征胜利的牌子,却被无形中扼杀了主动性,以及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业内专家,评委要发现比赛中的猫腻其实并不困难。他们放任诸如“小学生研究癌症基因”这样假得夸张的项目拿奖,无异于鼓励弄虚作假、鼓励拼爹,一项比赛由此变味。

青创大赛必须回归初心、回归本质:让孩子拓展思维、发挥创造性,做更符合他们认知的创新;去功利化,杜绝老师“代劳”、家长“过度参与”、机构包装“高大上”的项目……须知,培养一个对世界抱持好奇之心、诚信正直、对事业孜孜以求的人,比拿一个奖更重要,唯此,才能正本清源,还大赛本来面目。▲